Page 28 - 《四川党的建设》数字版 2024年11下 / 第22期
P. 28
26 时评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 / 牟戴天
11 月 12 日,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发布最新作品,正式回归大众视野,社交媒体瞬间被 赓续,是在守正创新中创新性发展。古语云,苟日
“点燃”。李子柒归来为何还是“顶流”?除了她个 新,日日新,又日新。三星堆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修复
人独特的风格、创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的视频把 演示”“沉浸式考古方舱”等创新方式,让文物“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蓬勃 了起来;在眉山,“三苏”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
生命力和创造力。 让三苏文化润物无声……这些,都是既保护历史记忆又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 拓展新时空的有效举措。坚持守正创新,要以“守正”
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 为基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华 涵,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与优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 秀品质;要以“创新”为关键,准确理解和把握“第二
慧结晶和知识精华,要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个结合”,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探索与理论突破,用马克
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薪火相传守护 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
民族血脉,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脉全面 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同
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创造跟得上新
赓续,是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创造性转化。中华 时代的精品力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经济等融合发展,
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但这种连续不是停滞,更 着力擦亮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这 赓续,是在开放包容中兼收并蓄。文明因多样而交
正是中华文脉赓续的重要密码。而创造性转化是一 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个丰富内涵与形态的过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指出,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古时百家争鸣,
就无法使得中华文脉在历史长河中扎住根、站住脚。 近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新时代全面
要坚定地站在自身发展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面对 对外开放,我国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不断更新,在交
自己的文化传统,深刻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 流互鉴中集以大成。要持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以
实,自觉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 “包”的胸怀、“容”的智慧,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世
责任。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海洋”中融会贯通,
把弘扬中华文脉和发展现实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 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加强同其他文明的对话、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 交流、合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保持开放
精神力量。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大力推动文物资 的、虚心的态度,广泛开展学习借鉴。要积极推动中华
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在新时代激活中华文 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
化的“一池春水”,真正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 深度开放中持续繁荣发展、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