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制度,是干部的合法权益。但在一些基层单位和岗位,周末双休甚至年假、法定节假日陷入“工作状态”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既有损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又对基层干事创业生态造成消极影响。要破解基层“休假难”的问题,必须瞄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让休假制度真正成为关心关爱干部、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破除“无效内卷”,让基层干部“敢休假”。当前,基层干部常常“五加二”“白加黑”地投入工作,但也出现了“唯时长论”“领导不走我不走”等“没苦硬吃”式加班现象。“加班文化”盛行,必然催生“休假就是掉队、就是误事”的错误观念,导致一些基层干部想休假却不敢、不愿向领导提及,甚至患上“请假羞耻症”。对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努力破除“以加班论业绩”的思想观念,把视线更多地放在“八小时之内”,多看干部在上班期间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更加注重工作时效和质效,杜绝表面忙忙碌碌实则碌碌无为的“低效内耗”;要树立“休息即生产力”的正确认识,经常主动按下工作“暂停键”,逐步消除基层干部“休假负罪感”,实现“有假大胆休”。
根治“车大马小”,让基层干部“能休假”。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往往处于人少事多责任大的境地,要么人手不足,要么忙闲不均,“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人多岗”的工作格局让基层干部工作离不开、岗位没人替,时常只能望“假”兴叹。对此,要切实减轻基层干部肩负的“包袱”,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会、发文、督查检查考核,少分派做台账、报表格、打卡“留痕”等形式主义工作任务;要向基层倾斜人力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人员编制,不随意抽调、借调基层人员。同时,基层单位也要做好工作统筹,合理安排分工,推行AB岗制度,建立加班补偿制度,避免一些岗位“休假即瘫痪”“离岗即失序”,从而打破“有假不能休”的桎梏。
转化“纸面福利”,让基层干部“好休假”。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若休假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将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强化干部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让“纸面福利”真正走进基层现实。基层领导干部要带头休假,合理安排干部职工休假,简化请假流程,优化审批模式,推动形成“应休尽休”的制度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休假执行考核机制,定期核查休假落实情况,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干部休假制度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领导的责任;要加大对干部休假的正面宣传,营造“会休息才是会工作”“休息好才能工作好”的舆论氛围,切实让休假制度成为基层干部“满血复活”的“强心剂”“定心丸”。
(中共仪陇县委组织部 刘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