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024年初入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职场萌新”,已在时光的磨砺下悄然蜕变,他们褪去初入职场时的懵懂青涩,一步步磨砺成长,成为各单位精明强干的“业务能手”。现在,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一路走来的收获与感悟。
2024年12月6日(晴)裴石镇党建办公室——小王
终于完成让每个乡镇人事头疼不已的“公务员工资统计”!人事工作繁琐细致,对于大大咧咧的我来说,真是压力像小山!工资薪金、人事档案,哪样不关系着大家的切身利益?一次又一次,面对细碎的工作,强迫自己沉下心来,算好每一笔工资,做好每一次变动,理好每一套资料……如今一年过去,系统操作麻溜、数据核对准确,看着同事们满意的笑脸,成就感爆棚,我这“人事小当家”算是当上路啦!
2025年1月13日(晴)黄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小张
初来乍到那会儿,我的“村情雷达”基本处于“信号丢失”状态!账本模块像加密?主产业定位不明?政策补贴、资金项目落在哪?一头雾水!一年以来,我化身人形“GPS”,靠腿画出“村情地图”,多次被“抓”去参加村集体经济座谈会,好家伙,可算把基层的“酸甜苦辣”尝了个遍!镇领导掰开揉碎讲政策,村支书们绞尽脑汁想路子,返乡青年们点子嗖嗖往外冒……果农愁销路、大伙儿对合作社半信半疑、钱包和人才一起“瘦身”……全是热气腾腾的“一线情报”!脑子烧得直冒烟,但收获那叫一个沉甸甸!真是,纸上画饼哪能充饥,得下地挥锄头才行啊!咱这“乡村情报员”,感觉业务又精进啦!
2025年5月30日(晴)刘家镇青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小练
到村工作的这一年,我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产业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低保入户……各种各样的业务工作需要我们与上级对接、向村民解释。一点一滴中,我深刻体会到干好基层工作必须学会“听”与“说”。“听”要俯身贴地,在村上工作,要时常走村入户,山坡上、田埂边、院坝里……都是工作的一线,我学会摘下笔记本,用心用脑记下村民们的急难愁盼甚至是抱怨牢骚,仔细聆听他们质朴乡音中隐藏的基层治理密码。“说”要转化语系,政策文件里的专业术语,要化成“苞谷杆”“养老钱”这样的家常话。在“两员两会”上,我发现有时候用俚语比喻比红头文件更易达成共识。最难的是在矛盾调解中,既要让双方说透诉求,又要适时引导,把情绪化的抱怨转化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6月3日(阴)区档案馆档案接收征集股——小陈
今天上午的重头戏是对照任务清单研究数字档案馆建设清单!我系统梳理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任务清单,对着任务表一条条“打怪升级”,把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对接及方案细节等这些关键环节的问题和疑问全都揪了出来,感觉像通关了一个小副本!下午协助其他单位完成进馆档案检查,戴上口罩、围裙、袖套,像外科医生一样认真仔细地核查档案目录、装订规范及电子档匹配情况,果然让我发现几件档案装订错误、信息填写不全等“小毛病”,一边检查一边现场“开处方”。从对档案管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平凡岗位也要脚踏实地、用心工作。
2025年5月13日(晴)区政府办综合股——小田
终于摸到“笔杆子”的门道啦!刚接手文稿起草那会儿,简直像一头扎进了“文件海洋”,密密麻麻的政策、开不完的会……满眼都是“信息迷雾”!第一次自己写材料,完全摸不着头脑,恨不能把看到的资料一股脑儿全塞进去,结果整出来个“大杂烩拼盘”!领导一语点醒我:“写稿子不是当‘搬运工’,得学会‘沙里淘金’,抓住最核心的,用政策的‘指南针’定好方向才行!”这话醍醐灌顶!原来写材料,字字句句都得是吃透政策、理清思路的“硬功夫”啊!如今,从最初的“无从下笔”到现在的“心中有谱”,从依赖“大修大改”到能产出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符合要求的初稿,咱这“笔头子”的功夫,也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份“笔力”的提升,是政府办严谨务实文风对我最深刻的塑造。
2025年5月15日(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小韩
作为执行干警,执行现场常遇案外矛盾爆发,这时候,我们必须敏锐识别核心诉求,飞快厘清法律关系,还得化身“法律翻译官”,用通俗语言精准“翻译”法律程序,指明维权路径。既要铁拳捍卫生效判决权威,保障执行行动,也要用心倾听群众疾苦,当好他们依法维权的“指路人”。天平两端,皆是正义所系,每一次释法引导,都是在托起群众对法治的信任与暖意。
2025年4月15日(晴)大观镇党建办公室——小杨
时间嗖地溜走,我这个乡镇纪检新兵转眼就“满周岁”啦! 还记得刚报到时,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事务,真是既兴奋又有点懵——就像一张白纸,不知该往哪使劲儿,那份“本领恐慌”和困难感,真切得很!不过,困难反而成了我的“成长阶梯”。慢慢摸索中,我领悟到了工作的两大“秘籍”:第一招是“严”字当头。在纪检这行,纪律红线就是“高压线”,再大的人情、再多的压力,都不能碰!办起案子来,每个细节都得“锱铢必较”,容不得半点马虎。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写核查材料时,紧张得像绷直的琴弦,生怕漏了啥。现在,这份严谨早就刻进DNA里啦! 第二招是“细”处发力。线索不会自己送上门,得主动“沉”到田间地头,钻进家长里短里找。把“学生气”收一收,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从乡亲们的闲话、抱怨里,捕捉那些“不对劲”的信号。靠着这股“抠细节”的劲头,再复杂的线索也能抽丝剥茧!
(供稿单位: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