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深化改革,人才是关键。2024年以来,德阳市罗江区着眼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队伍建设,围绕“选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精准施策,不断增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支撑。
聚焦“选得出”,多方拓宽人选来源。对照标准广泛发动。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评价收集干部群众心中的“头雁画像”,对标细化11条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正负面标准,通过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等方式发动后备力量选拔报名172名。突出重点走访回引。“一村一账”摸排建立本土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六类群体台账,由村组干部以电话、入户等方式逐一联系动员,新发掘有意愿的本土人才92名。上下贯通协同荐才。成立由农业农村、人社、退役军人及妇联等9家部门组成的区级专班,打通区域内行业领军人才库,采取会商、比对、研判等方式,筛选推荐28人参加各镇“乡音乡情恳谈会”,形成各级各界举才荐能浓厚氛围。
聚焦“用得上”,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分级管理储备需求。细化4类17种情形区分各村储备需求的急缓难易,评定后继乏力“紧缺村”14个、发展迟缓“难点村”9个、争创示范“重点村”29个、继任留用“一般村”10个,对应“红、黄、蓝”三级预警并分类明确短、中、长期储备重点。通盘摸排储备缺口。全覆盖分析62个村“两委”班子的年龄梯度、学历水平和换届去留意愿等情况,按照各村常职干部的增补缺口,差异化设置每村1至3名后备力量岗位名额,提高“备而能用”精准度。合理优化岗位分工。紧扣“带头人”标准制定后备力量岗位职责7项,深度参与本村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急难愁盼民生实事等中心工作,调优48名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的后备力量具体分工,发挥“以岗育人”实效性。
聚焦“留得住”,全面优化激励保障。落实经济待遇。出台村后备力量待遇保障措施,按照相关标准落实52名后备力量生活补贴;探索“岗位池”制度,以镇为单位统筹网格员、村民小组长、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等岗位空缺职数47个,按工作分工多源头增强后备力量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实施“乡村振兴菁英计划”,靶向设置乡村振兴实训实战课程;建立“任前履职培训—月度观摩交流—季度测评推优—年度考核评估”长效培育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调整岗位、及时启用等措施相结合,已将6人调整至副书记等重要岗位,提前选拔3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关爱机制。实行区镇领导干部联系帮带后备力量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建立组织部门遍访和组织部部长固定谈话日制度,收集后备力量工作生活诉求和意见建议52条;开展工作专班护航活动3场,协调农业农村等部门帮助解决村级项目争取、技能培训服务等问题13个,持续增强后备力量履职获得感和群众认可度。(作者系中共德阳市罗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