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四川党的建设》数字版 2025年4月上 / 第07期
P. 56
54 双城故事
做技术出身的曾强,这次学习 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重点培养青 严重,频繁得“细菌病”。
的重点转向了“经营管理”。“走 年骨干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这种病覆盖范围广、发病速
出来才知道,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 巴中市巴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度快,从鱼苗到小鱼、大鱼都有可
变有多重要。”曾强感慨,在重庆设 张浩宇深入重庆的学校、科研机构 能感染,严重的时候甚至整个塘的
计集团有限公司的日子,他对技术 取“真经”、寻良策;乐山市交通 鱼都保不住,养殖户损失惨重。”
与管理的融合有了全新认识,“在 规划研究院胡鑫深度参与锰渣资源 苏建告诉记者,西南大学有集种质
参与项目数字赋能、以设计牵头的 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广安市老 资源发掘、收集、保护、创制、利
EPC 总承包模式等过程中,我深刻 干部局蒋寅深入垫江县,“取经” 用为一体的科学设施平台,水产研
体会到经营予以技术发展、技术予 产业发展……跨省学习,青年人才 究更是强项,这正好能帮助内江解
以经营底气的依托关系。” 的流动与成长,成为推动区域协同 决白乌鱼产业发展之难。
不一样的视角带来不同的风 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 年,在 苏 建 和 他 的 导
景。曾强发现,重庆在城市规划设 师—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刘海
计方面经验丰富,而资阳在城市建 “带回来”新机— 平的推动下,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设上具有独特优势。“何不加强智 用新视野打开新空间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内江师
力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一想 走出去、跨领域、跨区域的学 范学院联手立项了“白乌鱼细菌病
法成为他推动两家公司合作的切 习打开了人才成长通道,人才更在 的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入点。 “换位思考”与“跨界实践”中, 项目,不同病症的“细菌病”防治
两个月的走访调研、一个月的 带回新的发展机遇。 有了解决之法。
反复打磨,去年 8 月,《重庆设计 2 月中旬,与西南大学水产学 但这只是交流合作的开端。
集团与资阳城建集团深度合作的建 院共创的“白乌鱼科技小院”在内 3月4日,被聘为内江市市中区
议方案》正式形成。同年 12 月,双 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史家基地 白乌鱼产业顾问的刘海平与苏建再
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 快速推动,接下来这里还将落地大 次碰面。这一次,他们的重点是乌
业务、股权、人才、技术等方面多 学生实习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延 鳢“玉龙 1 号”的成果转化与后续
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续的缘分、合作的新机,离不开内 新品种培育问题——如何保护利用
从单纯的技术员成长为能应 江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 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推广,让科
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多面手”, 长苏建的积极推动。苏建过去一年 研成果真正落地,助力产业发展。
从单一的技术思维转向综合管理 在西南大学的学习经历,为川渝两 苏建说:“院地合作能快速推
思维,曾强的蜕变正是川渝两地开 地农业院校合作搭建起桥梁。 进,离不开过去的深入交流和沟
展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的生动 内江是白乌鱼原产地,靠着沱 通,不仅开阔了视野,也让我们找
实践。 江丰富的水资源,这些年已经打造 到了共同发展的方向。”如今,围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 出了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销售的 绕“白乌鱼科技小院”建设,一整
合型人才”,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 “一条龙”产业链,带动大量农民 套行动计划正在落地实施:共建大
济圈建设的迫切所需,川渝两地围 增收致富。但随着产业越做越大, 学生培养基地、构建专家顾问库、
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医疗卫生、 问题接踵而至——白乌鱼种质退化 整合资源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