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冲绪 孙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率先垂范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而后党中央相继制定和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系列党内法规,进一步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管全党、治全党的铁规矩硬杠杠,实施十余年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向善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深刻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推动学习教育高质量开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
理论逻辑: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作为保持政党先进性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切入口和动员令,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先进性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易理解、可操作的实践规范,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从根本上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不在于权力垄断或精英统治,而在于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马克思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站在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马克思强调了公职人员不能拥有特权思想而变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这一警示深刻揭示了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关键在于要防止权力异化,确保执政实践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带入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月革命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执掌俄国政权,其身份地位的转变致使党内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针对这些不良风气,列宁强调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党的作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的质量,是评判政党先进性的核心要素。
历史逻辑:党在作风建设上从“破题”到“深耕”的持续发力
党的作风代表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始终作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贯穿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作风建设上从 “破题”到“深耕”的持续发力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9 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强调党内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1941 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此次运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顿党的作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5 年党的七大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成为党在作风建设上的重要指导原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1 年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以净化党内风气。1957 年党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主要整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 年党中央在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群众路线。2001 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明确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抓党员干部“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规矩意识和使命担当,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践要求 :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坚定不移做好工作。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本质上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新实践。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从价值立场、政治保障、问题导向、系统施治四个方面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更加持久的生机活力。
第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从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看,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的外在表现,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作风建设,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要进一步完善“四责协同”机制,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以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统一联动机制,以有效机制推动责任落实,确保作风建设成效。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民之所盼就是作风所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解决“四风”问题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向民生领域聚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第三,坚持以正风肃纪为问题导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准确把握作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清醒认识“四风”问题所呈现的区域性、行业性特点,创新整治作风问题的方式方法,既要保持高压态势,又要深化标本兼治。
第四,坚持以系统施治为长远之策。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基础性的工作方法和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要特别注重发挥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以政治效果维护党的权威,以纪法效果形成震慑,以社会效果赢得民心。通过系统施治、综合施策,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化。(作者单位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