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建在科研产业一线,让成果走出试验室、“种”进产业链——
文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文娟
5 月 22 日,广汉市连山镇稻茬小麦万亩示范片迎来“颗粒归仓”的尾声。连山镇锦花村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烘干房里,新收的小麦堆成小山。“2000 亩‘川麦 104’全收完了,测下来亩产比去年至少多了 20 公斤。”看着种了十多年的 “发财麦”,合作社负责人杨萍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被农民誉为“发财麦”的小麦品种,背后是一支科研团队的坚守与创新。多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专职副书记、小麦栽培专家汤永禄带领团队,把党支部建在创新链上,让种子“落地生金”,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千家万户的“幸福账单”。
党支部建在链上
“川麦 104”突围成“标杆麦”
“低温穗发芽,干旱减产,最怕条锈病。”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杨萍细数种粮风险,她说: “‘抗打’的麦,才是农民愿意种的麦。”
受西南地形复杂、高湿寡照、季节性干旱频发等影响,四川是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和生理小种多变的菌源区。
抗病增产,良种是关键。近年来,四川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品种缺少实质性突破,面临市场推广难题。“问题的核心是科研和产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少科技人员和种业企业反映。
“品种同质化严重,可能 100个品种、80 个品种都差不多。”汤永禄坦言,一些新品种研发主要以争取科研课题为导向,跟生产需求不一定很匹配。
如何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充分发挥党委核心引领作用,坚持把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通过党支部牵线搭桥,育种党小组与栽培党小组协同作战,推动科研围着生产转。
广汉市小麦专家大院。供图 / 受访者
“川麦 104”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突围的。从事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创新与品种转化工作的汤永禄,常年扎根于田间地头,对农户的需求了然于心。不走传统育种流程,他从生产测试入手,从庞大的遗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优良株系R-104,再带领团队从产量结构、播期弹性到抗倒伏性逐项攻关。
其间,面对科研任务重压与技术突破压力,党员骨干冲在前、干在先,即便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团队也从未放弃。在党小组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抗条锈病、耐穗发芽、耐寒性、耐旱性等多目标性状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如今,“川麦 104”已成为西南麦区最具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并多次入选全国、全省主导品种。
党员带头解难题
好品种“种”出好效益
从一个遗传群体中被直接选出,过程“出格”的“川麦 104”育成之初,并不被看好。
“没人敢推,我们就用数据说话。”汤永禄团队党小组一致决定,先拿出实打实的亩产说话。团队党员骨干带头在中江、绵竹、广汉建起高产示范田,可麦农们还是有着最直接的担心——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
“四川盆地雨水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都是湿漉漉的土壤与秸秆,如果这时候播种,土块又黏又硬,播不下去;如果等到田地晾干再播种,又延误了最佳播种期。”在广汉市小麦专家大院试验田里,汤永禄随手捡起一块不平整的土块,边展示边向记者解释。
科研难题从来都不少。“只要地里有问题,我们就要在地里解决;还有难题,我们党组织就得顶上去。”用汤永禄的话说,科研堡垒建在田垄上,才能真解题。
为此,汤永禄和团队深入开展播种机械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融合研究,反复研究验证机具的每一个环节和对应的材质,几十次的改进只为把最简单的操作方法留给农户。“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一经面世,便成为种粮大户种植小麦的首选,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被推广至国外。
“七分种、三分管”,科学播种和配套技术决定了品种成败。“川麦 104”变成了“种得下、管得好、卖得出”的明星品种。
“ 种植全程机械化节本 100元,增产 100 斤,每亩净利润就增加 230 元,500 亩一年就可多挣 10多万元。”看着收获的 2000 余亩小麦,绵阳市安州区泰和家庭农场负责人李萱明在心里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研究成果累计推广 2 亿多亩、增粮 50 多亿公斤、节本增效 100 多亿元……党建引领下,汤永禄团队完成多项重大技术攻关,科研与推广形成闭环,良种良法齐上阵,品种走出试验地,“种”进产业链。
育种先育人
泥土里长出“新”力量
继四川小麦平均单产突破 300公斤大关后,5 月 15 日,广汉实现万亩单产过 590 公斤,这意味着,四川小麦将过去挖掘单产潜力的攻关成果,扩展到了大面积单产提升上。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
据,取得这样的成绩,汤永禄团队参与研发的以“川麦 104”为代表的优良小麦品种和小麦免耕带旋播种等农业技术功不可没。
多项重大技术攻关,从来不是单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汤永禄看来,科研攻关离不开人,尤其是肯扎根、能吃苦的年轻人。
“育种先育人,比技术突破更重要。”在汤永禄团队,青年党员需驻扎试验一线,轮岗参与品种转化、推广、培训全流程。
青年科研人员从试验田出发,不仅需要业务能力,更要有情怀和组织依托。汤永禄既是他们的科研业务导师,也是他们的思想导师。比起每次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更令汤永禄更欣慰的是人才成长:“党组织把年轻人‘赶’到地头,他们才懂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了助推小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汤永禄和团队提出“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理念,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 2.16 万人次,其中,青年党员正是农技下乡主讲的主力军。 “年轻人怕苦,但更怕没方向。”刘淼,2017 年入职,算是团队的“新人”。身边党员骨干永不止步,一个个攻克难关的事迹令他深受鼓舞。“‘师父’不藏私,青年敢尝试,大家都干劲十足。”刘淼希望自己能像前辈一样,“在田野里发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