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到2027年间,川渝每年互派50名左右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学习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3月的夜晚,寒意依旧。四川心匠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匠公司”)的办公室里,曾强眉头紧锁,正为资阳老旧街区更新项目中的桥梁设计难题发愁。
片刻犹豫后,他拨通了导师——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周莹的电话:“周老师,我们在城市更新中遇到了桥梁设计问题……”电话那头,周莹回应道:“我们一起解决。”
这样的师徒对话,已不是第一次。两个多月前,曾强结束在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一年的学习回到资阳,但与周莹的联系却更加频繁。从技术探讨到项目合作对接,他们的互动是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的缩影。当人才、技术、理念在两地间自由流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变得更加清晰。
“走出去”精彩——
在更广阔天地长才干
从陌生到熟悉,曾强和周莹这对“跨省师徒”的缘分要从一年前的“人才计划”说起。
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年。“一极一源”的定位持续释放强劲动能,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需求旺盛。然而,青年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如何培养、去哪里锻炼?实施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正是破题之钥。
川渝两地组织部门从2023年到2027年间,每年互派50名左右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学习。这项计划,与已实施的川渝年轻干部互派挂职工作共同构成川渝干部人才交流合作的“双百行动”,旨在拓宽青年人才成长渠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力量。
“这一计划不仅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成长平台,更能有效缓解成渝地区的人才缺口。”四川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项计划进一步推动川渝人才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人才工作撬动区域协同发展。2024年1月9日,曾强踏上了前往重庆的列车。这场双向交流与“换位”学习的旅程,开始延伸出新的机遇与可能。
做技术出身的曾强,这次学习的重点转向了“经营管理”。“走出来才知道,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多重要。”曾强感慨,在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日子,他对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有了全新认识,“在参与项目数字赋能、以设计牵头的EPC总承包模式等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经营予以技术发展、技术予以经营底气的依托关系。”
不一样的视角带来不同的风景。曾强发现,重庆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经验丰富,而资阳在城市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何不加强智力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一想法成为他推动两家公司合作的切入点。
两个月的走访调研、一个月的反复打磨,去年8月,《重庆设计集团与资阳城建集团深度合作的建议方案》正式形成。同年12月,双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业务、股权、人才、技术等方面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从单纯的技术员成长为能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多面手”,从单一的技术思维转向综合管理思维,曾强的蜕变正是川渝两地开展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的生动实践。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迫切所需,川渝两地围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重点培养青年骨干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巴中市巴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张浩宇深入重庆的学校、科研机构取“真经”、寻良策;乐山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胡鑫深度参与锰渣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广安市老干部局蒋寅深入垫江县,“取经”产业发展……跨省学习,青年人才的流动与成长,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苏建(左一)到田间帮助养殖户筛选白乌鱼种鱼。图/苏全森
“带回来”新机——
用新视野打开新空间
走出去、跨领域、跨区域的学习打开了人才成长通道,人才更在“换位思考”与“跨界实践”中,带回新的发展机遇。
2月中旬,与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共创的“白乌鱼科技小院”在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史家基地快速推动,接下来这里还将落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延续的缘分、合作的新机,离不开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苏建的积极推动。苏建过去一年在西南大学的学习经历,为川渝两地农业院校合作搭建起桥梁。
内江是白乌鱼原产地,靠着沱江丰富的水资源,这些年已经打造出了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带动大量农民增收致富。但随着产业越做越大,问题接踵而至——白乌鱼种质退化严重,频繁得“细菌病”。
“这种病覆盖范围广、发病速度快,从鱼苗到小鱼、大鱼都有可能感染,严重的时候甚至整个塘的鱼都保不住,养殖户损失惨重。”苏建告诉记者,西南大学有集种质资源发掘、收集、保护、创制、利用为一体的科学设施平台,水产研究更是强项,这正好能帮助内江解决白乌鱼产业发展之难。
2024年,在苏建和他的导师—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刘海平的推动下,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内江师范学院联手立项了“白乌鱼细菌病的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不同病症的“细菌病”防治有了解决之法。
但这只是交流合作的开端。
3月4日,被聘为内江市市中区白乌鱼产业顾问的刘海平与苏建再次碰面。这一次,他们的重点是乌鳢“玉龙1号”的成果转化与后续新品种培育问题——如何保护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推广,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助力产业发展。
苏建说:“院地合作能快速推进,离不开过去的深入交流和沟通,不仅开阔了视野,也让我们找到了共同发展的方向。”如今,围绕“白乌鱼科技小院”建设,一整套行动计划正在落地实施:共建大学生培养基地、构建专家顾问库、整合资源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组建科研团队攻克技术瓶颈……
在川渝地区,这样的跨区域人才交流互动,正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资阳城建集团与重庆设计集团的合作也在走深,双方将开展人员互派,曾强告诉记者:“心匠公司勘察专员钟慧天将赴重庆市设计院,与重庆市住建委岩土专家肖俞结成‘师徒对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度学习。”
此外,针对资阳审查资源薄弱导致的项目推进效率受限问题,曾强还在与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另一位导师杜新武对接,计划共同组建国有控股审图平台,开展新的合作。
李家乾(右)与数字重庆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图/刘攀
“扎下去”奋斗——
一批接一批架起“合作之桥”
1月3日,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行前动员视频会刚刚结束,来自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95后”小伙李家乾,便马不停蹄地奔赴研修单位——数字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重庆”)。
一直从事算法开发的李家乾,这次研修瞄准了人工智能和项目管理。出发前,李家乾对“学什么、怎么学”已有清晰计划。
“以前是单纯埋头搞研发,这次不一样了。”李家乾告诉记者,研修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链接平台资源,将长虹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方面的经验与需求,与数字重庆在数据处理与应用上的优势资源深度融合,探索双方在数据、算力和算法上的有效互动,擦出新的火花。
在李家乾看来,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不仅是参与个体难得的成长机会,也为川渝两地协同发展架起了“合作之桥”。
数字重庆在基础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开发、数据处理与应用等方面的深厚积累让李家乾受益匪浅。“虽然才来三个月,但在项目管理组和数据模型组的锻炼,让我对‘怎么管好项目团队’‘怎么用大语言模型把非结构化数据变成知识图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家乾笑着说,“每天都在学新东西,感觉特别充实。”
与李家乾一样,来自医疗卫生、农业、教育文化和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四川第二批50名人才,已逐渐融入各自的研修单位。“长才干、架桥梁、树形象”九个字,深深刻在了这群青年心里,他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更在行动中为川渝两地的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以人才为纽带,以“双圈”为契机,川渝青年人才互派培养计划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青年人才的成长,不仅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场“人才行动”,使川渝两地的合作更加紧密。青年人才的奋斗与创新、成长与突破,正在为两地协同发展写下实实在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