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益强
2024年7月,我肩负驻村帮扶的使命,一头扎进了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长利村——一个户籍人口1962人的小村庄。深入房前屋后,走进田间地头……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间,从进村“听不懂方言”,入户时和群众“有距离感”,到同坐一条板凳、吃一口锅里的饭,长利村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而我,已然成为这里的第1963名“村民”。
一到长利村,我便跟随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进行惠农政策等宣传。可人生地不熟的我,一遇到村民说方言说快了,就完全听不懂。这无疑给满怀热情想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的我泼了一盆冷水。
闲暇时,我问村党支部书记:“怎么才能把驻村工作做好呢?”他搓了搓手上的泥土,说:“用心做肯定没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好呢?”是啊,我哪里是“换个地点上班”,这明明是“回家”啊。于是,我有事没事就和村民们交流,努力习惯当地的方言发音,渐渐学会了很多乡间俚语。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放在关键位置,在确保组织生活正常开展的同时,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和方式,推动组织生活提质增效。每个月的“星空党课”,成了我们凝聚党心的密钥。以院坝作为教室,以星空和清风作伴,我们时常趁着村民们晚饭后集聚村头的热闹劲儿,在院落里来一场“坝坝会”,从生活琐事、国家方针政策到党的创新理论,大家围坐一堂,畅所欲言,共商乡村发展大计。驻村以来,我们培养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3人,让党旗在稻田上空猎猎飘扬。
正是在“坝坝会”上,龙家三兄妹走进了我的视野,成为我最深的牵挂。面对这个父亲猝然离世、母亲重度精神残疾的特殊家庭,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后一致认为:要给孩子们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不能辍学!于是我们连夜建立了“一户一策”帮扶档案,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日夜奔波——协调镇党委和民政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跟儿童福利院反复磋商安置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兄妹终于住进了窗明几净的福利院宿舍。
“谢谢付叔叔!”原本性格内向的哥哥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阳光下,窗台上的一盆向阳花尽情绽放,仿佛三兄妹重新绽放的笑颜。
为了把各项帮扶政策稳稳当当地落实到户,我们定期上门慰问,给脱贫户采购生活用品,帮助村民对接医疗资源。当了解到村里有几位老人患有白内障,视力严重受损,一直未采取有效治疗后,我们立即联系市红十字会和眼科医院,为老年人提供1000元的手术治疗补助。村民李光元做完白内障手术,重见光明的那一刻,拉着我的手,眼眶泛红:“眼前一下子亮堂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驻村的日子,忙碌且踏实。虽然驻村不到一年,但我作为长利村的第1963名“村民”,能和大家一起见证长利村的点滴改变而感到幸福:新建800米硬化路贯通田间地头,1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村民归途,1100余亩高标准农田铺展新绿,以工代赈项目让特殊群体在家门口端上“暖心饭碗”……
脚下沾泥,方能心中有底。我将始终怀揣初心,肩负帮扶责任,扎根长利村,和村民们共同努力,让我的“家”越来越好!(作者系四川省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长利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