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天翔
2023年8月,我受组织选派来到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西村的这些日子,我深深体会到驻村帮扶只有化“身到”为“心到”,把“驻村”当“助村”,才能干好群众身边每一件小事。
为尽快掌握村情民情,到村第一天我就投身入户走访工作。走访中,当我亲眼看到村民实际的生活情况,亲耳听到他们迫切的现实需求,我才意识到驻村工作的艰难,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些实事,真正让西村“底子”更厚、“里子”更实、“面子”更靓。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过硬的支部就是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面对村党支部力量薄弱的现状,如何强化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底子”,是我到村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我协调单位房改办党支部、建设中心党总支与西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签订《党支部结对共建协议》,开展支部联建、“书香支部”建设等活动,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同时,紧盯重大节日人员返乡契机发展党员,为党员队伍建设打牢坚实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过去,西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零散的养殖、农作物的种植,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带领村干部、种养大户到县内外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学习,以“技术队包组、挂职干部包销”为切入点,把农技专家请到现场,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助推西村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技术有了,产量增了,怎么促农增收?为解决销售渠道问题,我和村“两委”干部多次进省城“寻方”。通过对接帮扶单位、联系相关企业、拓宽电商路径,我们先后开展“以购代扶”助农增收活动和农特产品线下展销活动,有效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难题。
销路不愁了,但村里特色农产品还面临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借力“校企合作”平台,我们主动对接四川轻化工大学,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实际,最终以品牌化发展实现“破局”。依托村集体公司载体,我们创建“金江桂圆”自有品牌,实行精品化品控、专业化包装和集中式运营,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功吸引省内外相关机构、企业前来“团购”。2024年,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30余万元,脱贫户、监测户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6%。
把发展“里子”做足,还要塑造和美乡村“面子”。我们先后安装了百余盏道路照明设施,让西村“亮起来”;完成332户厕所改造,整治污水管排放问题,让西村“净起来”;对沿线主干道60户村民实施风貌改造,30余户完成美丽庭院建设,让西村“美起来”……如今,那些多次出现在民情日记本里的“用水难、如厕难”等问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换来了他们的肯定。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里,一句亲切的“小兰书记”,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认可。
在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学习,更是成长。我深知,要得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在做好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寻常的“小事”中创造非凡价值。(作者系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西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