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全省不少地方探索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聘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兼任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职务,着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本期,记者走进部分市(州),看看他们的做法。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余娜
3月21日,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西南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陈良迅速收拾好教学资料,从绵阳市驱车前往资阳市乐至县。在乐至县的资阳众诺诚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众诺诚”),一群技术人员早已翘首以盼,准备向陈良提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自2024年11月任职众诺诚“科技副总”以来,陈良便开启了这段特殊的双城时光——每周五完成教学任务后,他便前往乐至县,利用周末时间扎根企业一线。
“科技副总”是资阳市创新推出的一项柔性引才机制,旨在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在资阳市,像陈良这样的“科技副总”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资阳高端天然气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供图/资阳组
人才短板怎么破?
——聚焦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副总”
早在2022年,陈良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就已通过校企合作和众诺诚初步接触。“之前我们双方主要是围绕部分项目开展合作,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方面并不是很深入。”众诺诚总经理徐向阳说,“我们中小微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塑料种类和加工技术,这是破局的关键。”
放眼资阳市各个区县,县域经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部分企业亟需工艺升级或数字化转型,但本地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如何破题?资阳市在乐至县试点建立了“科技副总”工作机制。这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引进模式,它巧妙破解了小城市高端人才引进难的困境。通过柔性引才机制,既保留了高端人才在原单位的身份,又让其专业能力在当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由乐至县委组织部(县委人才办)牵头,县经科信局、农业农村局、蚕桑局等行业部门负责的“科技副总”需求调研小组,深入产业园区了解企业现实需求,整理形成蚕桑产业、生物医药等科技人才需求清单。
反复摸了底,乐至县心中有了数。起草《乐至县“科技副总”选聘管理办法》,结合前期调研内容及县域经济产业情况,对“科技副总”选聘条件、接收企业资质、聘期管理考核等内容作出规范;以人才需求清单为依托,建立“线上推介、线下联络”机制,精准引导专业人才向重点企业、产业集聚。
到企业后,“科技副总”需要发挥专业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指导研发体系建设和项目申报;搭建产学研桥梁,促进成果转化和资源对接;协助引育人才,推动团队实践和人才留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聘任‘科技副总’后,我们建立了‘企业出题—专家解题’协同机制,可以将专家人才资源、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徐向阳热情地展现出对陈良担任“科技副总”的欢迎。
过去,陈良每年仅需到企业指导几次。但最近几个月,他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转变。“现在,每次走进企业大门,扑面而来的都是家人般的温暖与期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技术指导升华为共同奋斗的使命,也让产学研合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用如何发挥?
——双重身份,架起产学研“金桥”
这段时间,西南石油大学教授严思明始终奋战在新疆项目一线。作为四川弘晟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晟石油”)的“科技副总”,严思明坚持与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在钻井平台旁、在数据屏幕前,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严总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更带来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弘晟石油副总经理吴绍彩感慨道,“他手把手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从理论推导到现场操作都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团队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热情。”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向深层、超高温领域迈进,传统水泥浆面临高温失效和强度滞后两大核心难题,且入井材料环保需求随着全球低碳转型和环保法规的强化日益凸显。为了应对挑战,严思明带领研究生长期驻企,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深耕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一线,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在这个月,严总任职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圆满完成,固井水泥浆耐温从200℃提高至230℃。”吴绍彩说,这项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特殊工况固井材料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资阳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副总”正成为破解企业技术瓶颈的核心力量。资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来自高校的专家不仅为企业精准“把脉问诊”,更助力创建11个创新平台,推动31家企业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库,6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称号,为地方主导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这一创新举措的成效远不止于此。资阳市充分发挥“科技副总”的桥梁作用,通过“以才引才”实现人才集聚的乘数效应。目前,已柔性引进40余名顶尖专家,吸引60余名青年才俊落户资阳市,形成了“引进一位专家、带动一个团队、激活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人才培养方面,资阳市创新构建“校企双导师”机制。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副总”带领学生团队深入企业实践,同时组织5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赴高校进修,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资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以往县域内柔性引才多采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模式,作用并不显著。而赋予人才副总职位的实质是通过给予人才身份,增强人才归属感,并使人才参与调动企业研发经费、人力等资源,打破研发、生产、市场的割裂状态,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副总”陈多礼正在工作。供图/乐至组
活力何以持续激发?
——多维发力,构建人才服务新生态
2024年,乐至县与绵阳师范学院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性地将“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作为重点合作内容。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基础上,经过多轮精准对接,成功邀请该校博士陈多礼担任四川超迪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从科研立项到成果转化,从生活保障到团队建设,乐至县打造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倍感温暖。”陈多礼笑着说。如今,这位“科技副总”已全身心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将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浪潮中,资阳市以“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为支点,撬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格局。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当地通过政策、资金、生活“三心”服务体系,正让更多高端人才“近者悦、远者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政策“暖心”,打造制度保障“强磁场”。“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才能让创新活水充分涌流,让发展动能持续迸发。”资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道出引才心得。当地创新推出“一事一议”商洽机制,建立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为“科技副总”量身定制成长通道——优先推荐申报各级科技计划和人才项目,让人才在政策红利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资金“贴心”,建立绩效激励“导向标”。在乐至县经科信局考核台账上,详细记录着每位“科技副总”的履职轨迹。通过年度考核机制,对考核合格者给予1万元工作补贴;聘任期满后,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向企业发放1.5万元至3万元奖励。这种“以绩定补”的激励机制,既点燃了人才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企业的用才积极性。
服务“润心”,构筑人才安居“温馨港”。傍晚时分,入住人才公寓的陈多礼刚结束企业技术指导,就收到人才专员送来的“服务清单”——从子女入学到医疗绿色通道,30余个生活难题被逐一化解。资阳市创新推行“点单呼叫—派单服务—接单报到”工作模式,通过每月走访、节日慰问等暖心举措,让“科技副总”们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三方互动,既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也丰富了我的教学与科研经验。资阳,让我收获了事业发展的新天地。”陈多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