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1月下/第2期
社区食堂何以长久飘香
2025-01-21 14:3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社区小食堂,民生大文章。近年来,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四川多部门协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助餐服务点近2000个。价格实惠、用餐便利的社区食堂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减轻了上班族的家务负担,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乐享幸福“食”光。

文 /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静

“两荤一素才12.7元,太实惠了。”1月12日中午,在成都市锦江区锦官驿街道“交子有爱”社区食堂,73岁的袁婆婆津津有味地享用午餐,“在这儿吃饭太方便了,味道也不错!”

近年来,四川各地兴建了一批社区食堂。菜品丰富、价格实惠、用餐便利的助餐服务不仅深受老年人欢迎,也得到了附近居民、上班族的青睐。

社区食堂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取得了什么突破?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四川多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成都市锦江区锦官驿街道“交子有爱”社区食堂。

为什么建

兴建社区小食堂 解决老年人就餐大问题

得知家门口新开了一家社区食堂,67岁的刘爷爷特地前去“打卡”。

退休后,独居的刘爷爷不想在家做饭,便成了社区食堂的常客。在“交子有爱”社区食堂,刘爷爷只需花15元就能享用“两荤两素”的套餐。

开业两个月以来,“交子有爱”社区食堂人气火爆。食堂负责人杨丹介绍,目前食堂每天中午用餐人数大约为5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大约300人,占比超过一半。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优惠服务,60岁至80岁老年人登记认证后享受8.5折或8折优惠,孤寡老人免费用餐。

“交子有爱”社区食堂的开办源于社区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交子社区党委书记王凤蓉告诉记者,辖区常住人口5600多人,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超过1600人,占比接近30%。

“社区的人员构成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多方调研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王凤蓉回忆,2022年下半年,有老年人多次向社区表达需求,希望兴建社区食堂。倾听居民诉求、召开座谈会、入户调研……深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后,社区积极对接多方资源,推动“交子有爱”为老服务站落成开放。

锦江区交子社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龄人口的助餐服务需求并非个案。四川省民政厅养老服务与事业发展处四级调研员陈磊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以上常住人口1959万人(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3.4%,65岁以上常住人口154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占比18.46%,四川目前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未来,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许多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陈磊表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2.1%的老年人有助餐服务需求。按此测算,全省约有433万老年人存在助餐需求,这是养老服务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农村社区。据统计,圆通坝社区常住人口1900多人,60岁以上常住老人783人,占比超过40%。

“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村里有很多空巢、留守、困境老人,他们面临着饮食单一、缺乏营养等难题。”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范秀云回忆,2020年她曾带队到村里的老年人家中调研。饭菜发霉了仍然放在灶台上;家里有新鲜菜肉,却更愿意吃豆腐乳;家里人少,老人怕麻烦,煮一顿饭吃好几顿……这些场景她都历历在目。

2021年,圆通坝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平台、链接社会资源,引入专业社工组织,盘活日间照料中心场地,开设彭州市首家“爸妈食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每位老年人只需支付2元就可享用“两荤两素一汤”的午餐。

圆通坝社区“爸妈食堂”开办三年多来,已形成每日50人用餐的固定规模。2024年12月底,记者到现场探访时,不少老人主动向记者分享在此用餐的感受。“从食堂开业那天我就在这儿吃了,三年多了。”“你看嘛!我都吃胖了!”“这个食堂真的安逸。每天定点开饭,菜的种类也多。”“年轻人和老年人口味不同,他们吃得硬,我们吃得‘𤆵’,在这儿比在家里还方便些,大家还可以一起摆龙门阵。”

如何兴建

多方协同   多元化发展

彭州市通济镇圆通坝社区“爸妈食堂”。

近年来,为解决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在协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

2023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各地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2024年1月,四川省民政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蜀适幸福食光”老年助餐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明确了老年助餐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责任分工。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全省老年助餐点位快速发展。据了解,目前四川共建成社区助餐服务点1816个,成都市现有859个老年助餐点位,眉山、宜宾的老年助餐点位均超过100个。

“交子有爱”社区食堂正是这一阵“春风”的产物。

社区食堂怎么建?嵌入哪些服务功能?2023年10月,一场由社区主持、居民代表参与的座谈会在锦江区交子社区协商议事室举行,多方共同商议如何解决社区老人的助餐、助医、生活服务需求。

这次座谈会让资源整合嵌入式养老服务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锦江区民政局和锦官驿街道指导、国网四川电力公司免费提供闲置地块、启明公寓提供闲置公共配套房屋、交子社区招募第三方养老机构投资建设运营,多方“众筹”建设了集社区食堂、慈善超市、助医点、便民服务中心、坝坝茶为一体的“交子有爱”为老服务站。

2024年初,闲置地块、公共配套房屋焕然一新。2024年11月,“交子有爱”社区服务中心开业运营。每天午间用餐人流散去后,社区食堂大厅就成了“会议室”。食堂负责人杨丹和厨师、厨工、收银员等围坐在餐桌旁,围绕社区食堂的运营展开讨论。

如何兼顾好社区食堂的公益性与营利性?如何实现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杨丹最忧心的问题,也是这个行业的普遍困境。

社区食堂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难题:运营成本高、众口难调、客流量不足……不少用餐点在经营不久后便陷入经营困局,最终倒闭。

作为老年助餐服务的早期探索者之一,范秀云至今记得“爸妈食堂”最初开办时的困境。爱德基金会提供的第一笔资金耗尽前,她几乎夜夜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为如何筹集资金犯难。

“社区引领、社会组织指导、志愿者参与、群众互助,我们探索出居民认缴一点、集体反哺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志愿服务一点、财政奖补一点、自己创收一点的‘六个一点’运营模式。”圆通坝社区党支部书记蔡波说。

近年来,中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支持各地建设148个示范性老年助餐网络。2023年,老年助餐服务被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2024年,被作为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高位推动。发改、财政、住建、商务、农业农村、税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推动老年助餐工作的强大合力。

陈磊介绍,目前各地开展老年助餐的模式主要包括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具体而言,包括市场餐饮服务主体参与、养老机构拓展老年助餐服务、机关和事业单位食堂拓展老年用餐服务、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和邻里互助等。

社区食堂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周边其他餐饮企业的经营?某社区党委书记告诉记者,辖区内由餐饮企业运营的一家社区食堂自开业以来生意火爆,确实有其他餐饮商家“眼红”,遗憾没能早早入局;某新开业社区食堂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负责人则表示,两者客群存在差异,快餐店主要面向附近办公楼里的年轻白领,社区食堂更多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互相没有太大影响……

前路在何方

构建助餐网络 托起健康晚年

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助老餐厅。

2025年1月,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协会协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成都市“5+2”区域12家老年助餐点位调研。

开办了五年的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助老餐厅是本次调研点位之一。

“上坡”“下坡”……沿着墙边宽敞的通道,王婆婆熟练地推着轮椅来到餐桌旁。这张餐桌比餐厅里的大部分餐桌高8厘米至10厘米,供老年人及特殊人群专用。

“作为专业养老机构,我们在拓展老年助餐服务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多方面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餐厅负责人陈凤介绍,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餐厅在软性服务上也进行了探索—配备专业的厨师和营养师,严把各个进货渠道,每天根据老人的营养需求和口味推出多样化的营养套餐供选择。

对这一做法,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李长根表示认同。“除了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老年助餐服务还要让老年人‘吃得好’‘吃得健康’。”李长根说,成都市目前已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积极鼓励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和市场机构来运营老年助餐服务点位,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四川省人民医院虞瑰副主任护师课题组此前曾进行过一项有关老年人如何吃得健康的调研。通过对老年人用餐习惯、营养状况、用餐成本、助餐需求等进行分析,课题组致力于探索更优的老年助餐模式,规范老年助餐食谱营养搭配要求,帮助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

“可利用省内医疗机构或者高校的营养专业资源开展老年助餐营养研究项目,制定适合本地老人的科学营养配餐方案;也可以在社区定期举办老年营养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深入社区为老年人讲解营养知识,提高老年人对科学饮食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虞瑰说。

“食品安全只是规范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方面。在建设老年助餐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对规模、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配置、运营要求、服务功能、服务机构和人员等都进行了详细要求。”陈磊表示,四川老年助餐服务的推进目前已经取得积极成效,探索出“1+N+N”(1个中央厨房、N个老年助餐点、N种助餐模式)社区老年助餐网络建设及服务模式,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推广经验模式,办好这件民生实事。

按照计划,到2026年底,四川将基本形成以县(市、区)为中心、乡镇(街道)为节点、村(社区)为支点,多种助餐服务主体为支撑,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建佳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