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会理市着眼高端人才少、专业人才散、急需人才缺等问题,探索建立“1+7+N”智汇会理人才库,构建立体化人才体系,形成“高层次+专业化+乡土型”人才雁阵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建优“1”个高层次人才库“引智聚力”。通过赴外引、内部挖、精准用等方式,畅通进站入库途径,促进高层次人才库扩容增量。外拓渠道“引”。用好赴外培训、人才交流等机会,与重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帮带建立高校实践点位、非遗研学基地12个,开展调研指导、技术交流活动30余场次。内搭平台“挖”。建成金沙柑橘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州级人才平台3个,设立会理市专家工作站,43名专家教授入站开展工作,促成中国农技协石榴科技小院、烟草科技小院落户会理,成功创建会理绿陶产业园等产学研平台11个。精准匹配“用”。“智汇会理”人才库汇聚市内外优秀人才1245名,涵盖智慧城市、农业科技、水利水电、交通运输等20余个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借助人才库资源优势,成功举办“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北京站)、会理籍优秀青年学子和人才家乡行等活动20余场次。依托人才库智力帮扶和科技支持,分层分类开展专家驻站、项目研发、科技攻关,申请国家级技术发明专利12个,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等技术攻关6项,提供决策咨询8次,促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
建强“7”大专业化人才库“蓄势赋能”。聚焦行业特点、岗位特征、专业特长,分领域建立“科技创新、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农业农村、企业管理、基层治理”七大人才库。精准研判人才需求。根据全市“三大强市战略”目标,印发《急需紧缺人才专业需求目录》,明确70个学科类别、355个具体专业,为各行业领域入库人才提供专业参考。在人才招引、培育和使用方面,向七大领域特别是工业、农业、文旅领域倾斜。精准识别入库对象。按照组织牵头、行业负责、部门实施和重能力破“四唯”原则,制定建库方案、明确入库条件、配套管理办法,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组织审核,动态吸收483名涉工农商旅等市内专业人才入库,各类人才数量稳步增长、质量加速提升、结构更加合理。精准实施人才帮带。发挥入库人才专业特长,“一对一”师徒结对76人、跨领域业务帮带24次、联系指导项目8个。实施“讲理堂·点单送课”“百行人才大提能”等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入库人才开展“企业精英”谈发展、“能人工匠”传技术等培训160余场次,培训2.4万余人。
建好“N”类乡土型人才库“夯基固本”。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基层、实用为先,建好各类乡土型人才库。充盈乡土人才“蓄水池”。以20个乡镇(街道)、165个村(社区)为单位,分类建立基层人才库,择优推荐兴农技术能手、富民经营标兵、在乡下乡回乡创业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电商营销等990余名乡土型人才入库,建立人才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切实为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高技能人才挖掘识别、基层治理骨干引育选用提供有力参考和重要保障。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落实头雁引领、鸿雁培育、归雁回引工程,立足乡村振兴实际,紧扣乡村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优选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55名,培养“土专家”“田秀才”38名,回引优秀返乡创业青年18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入库成员中,2人分别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亚军、1人获“全国优秀农民工”、1人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28名取得农村实用技术中、高级职称。打造基层智库“强磁场”。建成5个乡镇人才工作站,实现基层人才工作实体化运行。成立市级科技特派团,18名成员开展政策宣传、农技指导120余场次,解决石榴、烟草种植难题58个。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达成合作,建立高校专家教授直达基层末端指导机制,助力会理绿陶和红铜火锅非遗传承、水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工作高质量开展。
(中共会理市委组织部 邓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