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6月下/第12期
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长河村:集体经济结硕果 黄桃产业促振兴
2025-06-24 16:02来源:四川党建网

6月20日,在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长河村,村民们正在采摘桃子。

6月20日清晨6时许,天刚蒙蒙亮,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长河村宋志勇的黄桃基地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采收景象。连片的桃林里,村民们头戴草帽,在缀满金黄果实的枝条间灵巧地穿梭,双手翻飞采摘着成熟的鲜桃;蜿蜒的山路上,满载黄桃的三轮车来回奔忙,将丰收的喜悦运送下山;基地厂房前,工人们正细致地进行分拣、套网、打包,动作娴熟,一箱箱封装好的“黄金果”整齐码放,静待发往各地市场。这幅生机勃勃的劳作图景,正是长河村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民”抱团发展模式结出的甜蜜硕果,生动诠释着特色农业转型带来的乡村活力。

“今天就有10多家果商同时上门采购桃子,采摘的村民根本忙不过来!”宋志勇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各地的果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种植的这个黄桃品质特别好,市场行情看涨,每斤批发价都稳定在8元左右,还供不应求。”

谁能想到,这片挂满“金果”的丰饶之地,几年前还是一片默默无言的荒山。从荒山到“金山”的蝶变,始于2021年,那一年,刚刚上任的村党总支书记宋春喜,站在连片的荒坡上眺望,心中充满了改变村庄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对产业选择的深深思索。面对土地资源有限、传统种植效益不高的困境,如何盘活资源、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成为摆在他和村“两委”面前的首要课题。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特别是借鉴了外地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成功经验,长河村两委班子最终达成共识:引进专业农业公司,以党支部引领,以村集体入股的方式,发展技术门槛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精品黄桃种植产业。这一决策,成为点燃荒山希望的火种。

蓝图绘就,贵在实干。宋春喜随即带队远赴外地,引进最新最优的黄桃品种。从第一棵桃苗种下时的忐忑,到满山披上希望的青绿;从产业规划初期的艰难摸索、解决技术瓶颈,到如今迎来产销两旺的蓬勃态势,每一个关键节点,村党支部、村委的干部们和村民们一起攻坚克难。“产业发展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干出来。”这是宋春喜常挂在嘴边的话。村集体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在此刻凸显,通过集中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管理、对接龙头企业,有效降低了分散农户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门槛。

6月20日,在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长河村,村民们正在整理的桃子。

如今,长河村的黄桃产业已初具规模。“我们村集体带头示范,种植了260亩黄桃,同时培育了种植大户发展了240亩。”宋春喜介绍道,“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发动村民,利用自家的边角地、房前屋后种植黄桃,带动了1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标准化种植管理确保了果品品质,目前每亩黄桃产量稳定在3000至4000斤左右。随着树龄增长进入丰产期,预计未来全村黄桃总产量将突破百万斤大关,产值相当可观。

更值得称道的是长河村在产业模式上的创新探索。为了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并保障粮食安全,村集体在连片的黄桃林下,科学套种了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这种‘粮经复合’模式,是我们实现‘一地双收’的关键。”宋春喜解释道,“黄桃是长效经济作物,林下套种粮食,既能在黄桃生长前期有效利用土地空间增加产出,又能改良土壤、抑制杂草,形成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益,成为长河村探索特色农业转型之路上的一个亮眼注脚。

6月20日,在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长河村,村民们正在整理的桃子。

产业的兴旺,最终要落脚于村民的福祉。黄桃产业已成为长河村增收的重要渠道。除了土地流转收入,桃子产业基地还为120多位村民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长河村3组村民唐礼权今年69岁,他一边麻利地将黄桃套上保护网,一边高兴地说:“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现在在家门口的果园里干活,每个月稳稳当当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这真是再好不过了!”像唐礼权这样在黄桃产业链上获得稳定收入的村民不在少数,采收季用工高峰期更是吸纳了周边大量劳动力。

如今,满载着清晨露珠和村民汗水的黄桃,经过精心分拣包装,源源不断地发往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将长河村的甜蜜滋味传递四方。而长河村的实践清晰地证明:选准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模式、推动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一枚枚金黄饱满的黄桃,不仅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更是长河村解锁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政府 黄琳玲)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