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6月下/第12期
片区组团 全镇共振兴
2025-06-24 09:4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成都市温江区通过集成信息、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在全区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形成强村带弱村、全镇共振兴的发展格局。

文/刘恒文 刘闯

成都市温江区现代农业科创片区。供图/温江组

夏日傍晚,夕阳为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嫩绿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以前,谷子收成的好坏全看天。”村民张伟满脸笑意,指着眼前的稻田说,“现在不一样了,在科创农庄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稻蒜轮作和科学种植,产量一下就上来了。”

瞄准乡村振兴,近年来,温江区发挥组织优势集成信息、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在全区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部门下沉资源分散、村庄发展不均衡、村民共享成果不足等问题,更形成强村带弱村、整镇共振兴的发展格局。

整合片区资源

破解镇村发展难题

5月21日,温江区寿安镇召开农旅融合示范片区党建联席会议,镇党委分管领导、村干部代表、居民代表等围绕“灯塔箱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建设展开激烈讨论。

“‘灯塔箱村’项目是我们片区引进的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带动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寿安镇党委副书记罗朗说道。

去年10月,寿安镇围绕“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分类设立4个产业片区,同步构建“镇党委统筹+片区实施+村(社区)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以“片区组团”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我们是‘单打独斗’,现在在党建联席会议的推动下,通过组团发展,形成合力,既解决了单个村资源薄弱的问题,也避免了因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寿安镇天星村党委书记谢思凯说。

这种合力体现在集体经济项目融资难问题的破解上。“寿安镇与成都农商银行温江支行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合作建立镇级‘银政合作’实体化运作机制,推出‘凫兴贷’新型金融贷款,成功获得授信1.43亿元。”寿安镇党建办主任王江琳介绍。

除此之外,寿安镇还牵头统筹整合镇、村两级闲置资金,形成和美乡村资金池,支持村集体通过资源作价入股、项目定向跟投等方式参与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分享项目增值收益。目前,在和美乡村资金池的支持下,寿安镇已开工建设“拾翠·长青”精品酒店、百花樱桃园等项目9个,吸引社会投资超1亿元。

创新联动机制

盘活集体经济“家业”

“以前,我们的闲置资产利用率低,维护保养成本也高,于是我们以‘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改造)为突破口,唤醒集体资产。”万春镇党委副书记胡磅向记者介绍。

天乡路社区的土地也因此被盘活,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我们通过界定成员身份、厘清经营性资产、量化股权,成功引进成都金福华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将18亩集体建设用地通过BOT模式建成农贸市场,带动居民人均累计分红超6万余元。”在万春镇天乡路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刘丽翻开股权证书说道, 16.58万元的土地“家底”,如今已被盘活成了 1.42 亿元的“家业”。

现在,分红不愁、效益翻倍已成了天乡路社区参股居民的真实写照。在党建引领下,这些年,万春镇实行多村多企“集体联营”、跨村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整理、财政资金“投改股”等方式多点突破,不断激活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动能。

在温江区现代农业科创片区,以高山村为核心的周边8个村(社区)资源力量紧密联合在一起,通过广泛链接企业、高校等资源,探索“农高院所+‘农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运营模式,已累计吸引社会资本3.2亿元。

从“资源零散”到“规模经营”,从“单一务农”到“多元增收”,万春镇的共富路越走越宽,2024年,万春镇集体资产总额达5.4亿元、全镇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2000万元。

搭建共富平台

绘制“联农带农”新景

从零星散乱到规划统一,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从农家小院到旅游片区,在探索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温江区和盛镇同样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鲁家滩片区是和盛镇农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去年,我们在此成立‘联创共富支持中心’,由镇党委统筹,通过做强统一规划、做实人才支持、做好旅游服务,一体推进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全镇11个村(社区)每年获得近50万元的保底分红和利润分配。”和盛镇党委副书记李响说道。

为破解乡村人才“难引、难育、难留”问题,和盛镇在“联创共富支持中心”嵌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功能,探索“主理人+村集体+投资方”运营模式,联合在地科研院所培育“智囊团”、成立“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组建“共富导师团”,开发特色农产品。

“以前,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就业。”和盛镇玉河村村民李正感慨道。

自“联创共富支持中心”成立以来,已孵化落地“盛河影视”等共富项目8个,培育“乡村播客”26人,打造“一花一草”等5个网红品牌,组团提供民宿、餐饮、群演等共富岗位300余个。和盛镇党建办主任李欣雨说:“中心提供的共富岗位,为参与农户年均增收1.7万余元,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极大程度提升了村民参与片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

如今,通过实施“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温江区不仅实现了镇域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带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活力越来越足。(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组织部)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