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绍银
2023年7月,我向学院党委主动申请前往甘孜州乡城县香巴拉镇开展驻村工作,这是我继2020年在凉山州木里县唐央乡担任专职脱贫攻坚副书记后,再次担起驻村工作的使命重托,奔赴我期待又热爱的乡村土地。
抓实“头等大事”——激发基层党组织新活力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过去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到村就决心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初到渔洼仲村,面对 “城里干部来镀金” 的质疑,我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走访脱贫户、党员代表,摸清村情民意,明确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对症开方取药。
为提高村“两委”干部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我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与“两委”干部深入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一同谋划村庄的美好未来。
攻坚发展难事——蹚出产业致富新路子
查看土豆生长状况
如何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我把视线瞄准了村里闲置的人工智能大棚上——我要盘活它,让“空棚子”变身村民的“钱袋子”。产业发展之路必然艰辛,我们尝试通过网络对外招租,却因地处偏远没有企业愿意来……所幸,攀枝花学院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转机就在校友企业。通过剖析高原种植的独特优势,经历了整整7轮谈判拉锯战,终于签下10年转租协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解决了“无人用棚”难题后,“种出好货”就成了新挑战。高原特色种植必须打出差异化王牌,我们决定引入无土栽培技术,试种国外优质品种水果。为筹措资金,我和村“两委”积极跑镇里、县里争取政策,最终获得县委组织部2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
土豆是马色村的经济作物,但“产量低、品控差”的短板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对此,我立足现代农业思维,寻求学校帮助引进更适宜高海拔生长、附加值更高的红心土豆品种,这场“土豆革命”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全村土豆产量同比增加127%,户均增收2300元,曾经不起眼的“土疙瘩”,变身致富的“金豆子”。
渔洼仲村的赤松茸品质上乘,通过学校采买 “山货” ,促成了1200余份价值8万余元的赤松茸罐头销售。解了燃眉之急,更要谋划长久之计,为彻底打开销路,我琢磨起了互联网销售,邀请学校的电商专家从产品包装、品牌挖掘,到直播培训、电商运营,开展全链条帮扶。
办好“民生小事”——共创乡里幸福新生活
虫草山上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
在我心中,群众的一桩桩“小事”,都是沉甸甸的“心头事”,作为“第一书记”,唯有把这些大小事办妥,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刚到渔洼仲村时,田埂上的争吵声常常打破宁静——因灌溉用水分配不均,村民间的矛盾一触即发。我揣着笔记本挨家走访听诉求,联系学校太阳能专家来村里调研勘测,给出一套节能提灌方案,争取到县里200余万元引水工程项目。
每年5月的冬虫夏草,就会从海拔4200米的高山长出,挖虫草是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但这也为护林防火埋下巨大隐患。于是,我背着防火手册、急救药品,将鲜红的党旗插在山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发动党员担任“防火监督员”,组建“康巴党旗红”志愿服务队。休息间隙,我翻开漫画版防火宣传册,指着夸张的火苗图案告诫大家:“这星星之火,遇上大风就成了吃人的恶魔!咱们的虫草山是金山银山,一根烟头都容不得!”我与队员们还主动当起“环保卫士”,弯腰捡拾矿泉水瓶,让圣洁的雪山脚下重现纯净。
四季更迭,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在见证着我作为“第一书记”的初心——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汗水洒进百姓心头。驻村岁月里,有解决难题的彻夜难眠,更有村民展露笑颜的欣慰。未来,我仍将以脚步为笔、以实干为墨,继续扎根这片热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攀枝花学院驻乡城县香巴拉镇渔洼仲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