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2025-06-09 09:59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马晓恒

走进梓潼县自强镇金光村,千亩丹参种植基地令人眼前一亮。清风拂过,万千紫色花朵如浪翻涌,淡雅花香萦绕鼻尖,沁人心脾。凝望紫浪翠色间,回想起2023年9月初临之时,我肩负使命、怀揣梦想来到金光村,当时全村正面临着产业升级乏力、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动能不足的“成长烦恼”。如今站在骄阳下回望,我们以党建为笔,以生态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毫泼墨,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金光村风电设施群景

振兴产业的“红色引擎”

晨光洒进村委会议室,映照着“党建+药材产业”作战图。针对种植户分散经营的困境,我们创新构建“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和“五统一分”模式。村党总支统筹协调、牵线搭桥,合作社负责种苗供应、保底收购及病虫害防治,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党员示范户率先试种丹参,老党员黄德明主动担任“种植组长”,带领7户脱贫户种植丹参。田间地头的“红色课堂”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起垄技巧,党员们分户包联进行技术指导。去年深秋丹参采收,合作社货车满载药材驶离村口,种植户杨天齐掰着手指算收成:“5亩地卖了3万元,比种玉米强5倍!”如今全村120余户药农紧跟党走,丹参种植面积扩展到1200亩,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

今年1月,丹参成熟采收时,部分丹参种植户因劳动力不足影响采收进度,我迅速组建以村“两委”干部带头、党员积极参与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经过连续7天奋战,成功帮助50余户农户抢收成熟丹参500余亩。种植户杨天忠感慨地说:“你们党员就是我们的‘及时雨’!”此刻我真切意识到,党旗红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群众危急时刻能扛起重任的坚实脊梁。

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农户抢收丹参

科技护绿的“银色诗篇”

立夏时节,千亩农田覆盖着银色农膜,在阳光下闪烁光芒。为破解农膜污染与春耕提质的矛盾,我坚持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向县农业农村局申报“银膜护绿·科技助农”项目,争取全额补贴发放农膜3吨,推广生物降解膜1000亩,并配套开展“田间课堂”培训10余场。

在蜂糖李基地,党员技术骨干带领农户铺设反光膜,同步安装50盏太阳能杀虫灯,配合黄板诱虫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60%,果品优果率提升至85%。收购商验果时竖起大拇指:“这果子带着‘生态认证’,超市抢着要!”

看着村民们熟练地铺设农膜、调试杀虫灯,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汗水农业”,而是要用科技与机制为传统耕作披上“绿色铠甲”,让田园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田间课堂:农膜使用现场培训

焕活乡村的“绿色守护”

在两棵历经百年的菩提树浓荫下,“金光村菩提山居健康屋”的铜牌随风闪烁。这座曾闲置多年的老院落,经“党建+健康”联建机制赋能,构建“县医院专家月诊+镇卫生院周巡”服务体系,蜕变为村民的“健康会客厅”。

每月20号的“健康日”,县中医院的老中医在菩提树下支起诊桌,艾灸的青烟与漫山花香交织;家庭医生团队背着医药箱走家串户,为1341名村民更新健康档案。74岁的李素英感慨:“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免费检查身体,还能学养生知识,这个健康屋真是建到我们心坎里了!”

坐在菩提树下听乡亲们唠嗑,看他们攥着体检报告露出笑容,我懂得乡村的“健康线”,就是最温暖的“民生线”,串起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光村菩提山居健康屋

连通民心的“金色纽带”

夏日暴雨如注,新修的水泥路上不见积水。这条曾让村民“望路兴叹”的3公里断头路,如今成为农产品出山的“快车道”。从项目争取到施工验收,县交通运输局现场调研勘察10余次,我组织村“两委”7次修订施工方案,党员代表全程监督质量,农户自发组成“义务巡路队”,形成党群同心、群策群力的攻坚合力。

通车那天,77岁的朱明义开着三轮车来回跑了三趟:“以前运菜绕3公里,现在20分钟到马迎场镇,每斤多卖2毛钱!”数据见证着蜕变:道路贯通后,农产品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5%,村集体制定“公路经济带”规划——路边200亩油菜花绚烂绽放,顺势推出“花田露营+农特采购”农旅项目,吸引大批城里人流连忘返。

看着满载药材、果蔬的货车驶向远方,我想起修路时一位大姐——杨金秀的话:“路通了,心就宽了,日子也亮堂了。”这三公里的蜕变,正是党群同心编织的“振兴纽带”,连接着乡村的现在与未来。

新修的硬化路

暮色浸染金光村时,我常坐在健康屋的长廊上听蝉鸣。驻村的600多个日夜,我从“新农人”蜕变为“兴农人”,学会了用乡音喊话、用算盘算账,更懂得了乡村振兴的真谛——不是孤勇者的独舞,而是党组织引领下的群策群力,是把群众的每个“小期盼”都当作“大工程”来雕琢。

这个季节,丹参田里孕育着来年的丰收,蜂糖李圆润的果实日渐鼓胀,菩提树下又支起了新的义诊桌,新路上的农民们推着满载果蔬的小车,在霞光中结伴而归。而我们,依然是这片金土地上的“耕作者”——以初心为笔,以民心为墨,继续书写属于金光村的多彩振兴篇章。

(作者系梓潼县农业农村局派驻梓潼县自强镇金光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编辑:陈建佳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