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晟民
在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议团村,总有一个身影迎着晨露踏遍田埂,顶着星光叩响家门。党群服务中心公示栏的“党员先锋榜”上,他的名字总是排在首位;村民茶余饭后摆的龙门阵里,“有困难找书记”也早已成为普遍共识。25年扎根基层,从退伍军人到村党总支书记,历任村“两委”多个岗位,他笑称:“除了妇女主任,村里哪个活路我没干过”。魏光庆用一枚党徽串联起千家万户的信任,以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基层善治之路。
“民情数据库”深藏初心密码。“我们在部队的时候作为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回到地方以后,我们也要起到保护一方群众平安的责任,用我们的力量建设我们的家乡。”自2000年退伍返乡后,魏光庆用实际行动坚定践行着他的理想信念。25年间,他遍访全村777户人家,将涵盖人力、文化、土地、自然、商业等资源的“民情数据库”牢牢记在心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上级党组织的惠民政策和每家每户的“急难愁盼”。同事曾打趣他:“连村里哪条狗生崽都知道”,他却固执地说道:“你都不晓得有啥,咋弄得好嘞。”
“三级调解网”织就和谐底色。多年的基层工作,让魏光庆意识到,良好的村风有助于各项事务的推动,而要形成良好村风必须依靠人民调解工作,得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筑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014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建议下,议团村在调委会的基础上,组建起了“魏光庆个人调解工作室”。他创新构建了“村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整合驻村律师、乡贤能人等力量,用心用情专解群众烦心事。十年间,成功化解矛盾1300余件,数起濒临激化的冲突在他春风化雨般的沟通协调中烟消云散。他经常挂在嘴边:“要怀着怕老百姓的心,干不怕老百姓的事,才能让老百姓满意,他们才能理解你。”这正是砥砺他数年如一日的方法指南。
“三联工作法”书写振兴答卷。作为“三联+”机制的实践者,魏光庆将党旗插在基层治理一线。在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期,他带头包联矛盾最集中的“议团大院”,面对政策落地难、少数群众不理解等问题,他坚定表态:“我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首先要做好表率,不管是多艰巨的任务,我都会挺膺在前。”他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全村党员,通过23场院落坝坝会,党员带头拆违、群众主动让地,最终拆除违建2500平方米,打造出9个“最美院落”。他创新推动“引减补增改筹治”七字工作法,带动群众筹资19万元安装路灯100余盏,引进蔬菜合作社、鲜花农场等项目,促进村民人均年增收2400余元,成功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村民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中齐头并进。
“联心搭桥”架通治理末梢。翻开魏光庆的办公日志,扉页上“在军护民,舍我其谁”的誓言格外醒目。他创新建立“党员联户+网格治理”双融机制,74名党员结对2385名群众,将政策宣传、环境监督、敬老爱幼等职责纳入“党员积分制”。从调节养猪场关停时的现场帮忙“赶猪”、自掏腰包帮困难户修房等事迹里,村民们看到了“党员”二字沉甸甸的分量。不同于“白纸作画张张新”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村内工作更像是在刮完腻子的墙壁上墙绘,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冗长岁月里,需要一层层积淀情分,才能产生组织动员的基础。当面对征地拆迁、迁坟移墓等让基层干部挠头抓耳的群众“生死大事”时,在多年情与理的浸润下,魏光庆早已将信任和群众交融在了一起,半天快速签订完数十份协议后还要被留着吃顿饭再走。
从满头青丝到鬓生白发,魏光庆始终以党员标准丈量着初心使命。在他的带领下,议团村从昔日的“矛盾窝”变身如今的“和谐村”,由入眼“脏乱差”蝶变为满目“绿富美”。新建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已然拔地而起,看着可以辐射整个片区的“新希望”,他的目光依然炽热:“只要党组织号召,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将永远是那个冲锋在前的兵!”
(供稿单位: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议团村总支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