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仁君 陈小燕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四川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接续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新篇章,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贺斌、曹代武合作织造。供图/文化和旅游厅
构建“一个大格局”,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统性。古蜀史脉绵长,古迹遗址众多,资阳人文化遗址、皮洛遗址、桃花河遗址、罗家坝遗址、营盘山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在巴蜀大地上闪耀着古老文明的光芒;巴蜀文化博大精深,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三苏文化等熠熠生辉;四川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川菜、川剧、川戏、川酒、川茶、竹琴、年画、花灯、羌绣、蜀锦等精彩纷呈。在巴蜀大地,有形文化遗产竞相绽放,无形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四川坚持系统思维,从顶层设计出发,全面部署落实文物普查,出台《四川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布好“一盘棋”,落好“每颗子”,实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施力、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一体推进,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大保护、大传承、大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锻造“一支强队伍”,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业性。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围绕治蜀兴川谋篇布局,着力打造一支守得住民族之魂、留得住文化之根的专业化队伍,全面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紧抓平台赋能,做优支撑。以专业机构为依托,推动人才智库建立,科学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集群,深化古蜀文明、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研究,系统阐释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标识和价值理念。紧抓教育赋能,夯实基底。以教育为基底,打造《巴蜀文化》慕课群,以教育激发文明探源、文物阐释热情,持续激发文化遗产内在活力。紧抓科技赋能,激活创新。以数字化建设为方向,四川引进数字化人才、引入数字化载体,推进“三星堆文物AR导览”“成都博物馆珠宝沉浸交互式数字展”和“峨眉山文化遗产GIS数据管理平台”等项目落实,构建“数字赋能、文化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以“硬核”科技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传递和价值活化。
强化“一套硬规定”,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权威性。围绕先立后破总基调,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权威性。“立”字为先,划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硬杠杠”。相继出台《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作,持续完善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体系。守好“三线”,握紧文化遗产保护“硬条条”。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明确各级宣传部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切实做好文物保护行政执法,加大执法问责力度,推动社会参与监督,守好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多元参与,织密文化遗产“保护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四川非遗年度人物及保护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在三星堆博物馆、三苏祠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地创新文旅志愿服务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齐抓共管的保护格局。
明确“一种价值观”,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群众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着力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校园,鼓励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等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打造“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锻造一批“知巴蜀、爱巴蜀、为巴蜀”的新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人。以文立心,以艺通心。四川是多民族大省,嘉绒藏族刺绣、羌笛乐器、彝族漆器等文化遗产,焕发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技艺价值,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相映生辉,共同织出一条灿烂辉煌的文化纽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着力打造“天府旅游名牌”,从群众积极参与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到成都杜甫草堂游客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再到三星堆文创产品的“出圈”“出彩”,无不展现出“蜀味、土味、古味”的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
拓宽“一个大视野”,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开放性。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动而绚烂。立足本土,打造强力IP。聚焦“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文旅名片,讲好金饰、磁窑、青铜等文物故事;皮影、变脸、蜀绣、竹编等惊艳亮相成都大运会,推动“巴蜀强音、扬帆出海”,尽显“古蜀风流、华夏浪漫”,让世界充分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风韵。对外交流,寻求国际互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推进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把四川文化遗产推介活动搬到巴黎、迪拜等地,在世界地图上勾勒出“魅力古蜀”与“人间天府”的生动形象。担负使命,推动文明互鉴。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促进文明互鉴,举办金熊猫奖评选、非遗宣传展、亚洲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展示“四川之美”。(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