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6月下/第12期
当革命文物 “会说话”
2024-06-24 10:0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5月18日,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授牌;成立“川渝地区留法勤工俭学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丰富多元的活动为国际博物馆日注入一道亮眼的红色。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四川是革命文物大省,遍布巴蜀大地的红军长征、川藏公路建设、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革命文物资源,无声诉说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四川发展的“根”和“魂”。

跨越时空,大渡桥横,赤水春暖,换了人间。过去一年,3000余万人次涌入全省各地的革命场馆和旧址,这些热门“打卡地”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和生命力?

强渡大渡河渡口一隅。图/周万龙

这片红色热土

历岁月沧桑正焕发新的光彩

当历经岁月沧桑的革命文物跃然眼前,向你轻轻述说尘封已久的革命往事,“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便由一句感叹,具象化为千钧重鼎。

身边的革命文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

秦巴山麓之南,革命老区苍溪县,山峦起伏,是1934年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黄猫垭战役的发生地,一对其形若猫的黄色巨石见证了峥嵘岁月。在黄猫垭战役约3.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至今仍保存着战斗指挥部、战壕、战地医院等22处遗址。

不仅是黄猫垭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那段烽火连天、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留下了承载革命精神的革命文物遗存,12个市(州)78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成为四川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动现场。

这几年,红色巴蜀印记不断走出四川,影响全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就有不少四川文物,比如:红军长征在四川留下的实物、历史照片,以及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场景,再现了那段革命岁月;一张“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图表中,四川有攀枝花钢铁公司、攀枝花矿务局、东方电机厂等16个重点项目;在“抗震救灾精神”板块中,抗震救灾歌曲《生死不离》的手稿、空降兵战士的《生死书》、邱光华烈士机组的遗物等实物照片,将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那段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抗震救灾历程。

今天,回头再看泛黄的“老物件”、珍贵的档案文书、石壁墓碑上的红军标语……星罗棋布的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革命旧址中,每一处每一件都有一段情真意切、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更留下了诸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等耳熟能详的诗句。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

四川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文物不仅数量多、类型丰富,而且时间跨度长,空间相对集中,区域主题鲜明。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32处,其中,长征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长征文物、长征主题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已公布的两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红军长征、川陕苏区、四川解放、抗美援朝、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等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

今年,为摸清摸准“家底”,四川拿出新的“目标图”:未来3年,通过“一年夯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树品牌”,全省革命文物家底进一步廓清,整体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从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到散落民间的革命文物征集、鉴定,从口述史、回忆录等资料采集到历史音像资料收集,那些革命文物中的人、事、物、地历经岁月沧桑,在静好处回眸,正一点点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竹筠雕像。图/廖志金

保护好丰厚“家底”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革命文物”

历史正在被人传颂,教科书里的革命故事永远令人肃然起敬,而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则愈加让人身临其境、倍感震撼。

保护好这丰厚的“家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四川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怎样长期且系统地保护庞大的文化遗产。曾经,部分遗址原有面貌遭到破坏;部分红色场馆面积小、展陈手段单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保护力度不够、历史价值挖掘不够……被问题刺痛的革命文物保护,应该走向何处?

科学性、系统性保护显得极其重要。五年前,四川就开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包括百年党史文物保护、长征文化线路(四川段)整体保护等在内的八大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全省革命文物保护现状不断改善。

江姐故里一改原来的简陋,依托江姐故居、红梅雕像广场、江姐剧场、江姐故居陈列馆等打造了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赵一曼故居重新对外开放后,展陈面积由原来的546平方米增加到1150平方米……这些革命文物,以更加严谨的脉络、丰富的史实和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跟烽火岁月、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革命文物一样,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震撼人心。在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满目疮痍总给人一种时间停止的错觉,精心的保护让这段记忆和其凝聚承载的抗震救灾精神得以延续,薪火相传。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系统保护与修缮,将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放进展陈里,是温暖的回响。“完善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和日常养护管理制度”“加强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加强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等,已被写进《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古蔺县“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文化墙。供图/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


用好这本“生动教材”

让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

与历史一路同行,从案头到街头,“让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心头。

创新引领发展。四川先保护、再合理利用,逐步“唤醒”革命文物,让遍布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个接一个焕新面世。

从古蔺县城到太平镇,刚下高速,《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音乐声随之而来,这是一段550米长的“音乐公路”,已成为游客到赤水河畔体验红色文化的必经路线。还有以艺术形式再现红军四渡赤水场景的情景剧《四渡赤水在太平》,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在“创新”上下功夫,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建立在文物价值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运用声光电、数字技术布置展陈,创作音乐短剧,开展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以丰富的革命文物为载体,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四川将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为契机,不断开发“大思政课”系列精品课程,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数字网络空间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推介革命文物主题游,发展红色旅游及红色研学等。

其实,从2023年开始,四川就持续推进“网上红色基地”建设,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打造一批红色数字博物馆、网上VR体验馆。目前已经完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VR馆建设,持续推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VR馆建设,让人们在手机上、屏幕前也能真切感知革命文物。

在“融入”上求突破,让革命文物赋能地方经济建设,积蓄发展之力。郁郁葱葱的邓小平故居,经常有中小学生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诵读《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誓词,红色记忆向下扎根,也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

把课堂搬进旧址、将文物融入发展、让历史结合现实,实现革命文物可寻、可看、可讲、可感,各地探索的步子越迈越大。遂宁联动广安邓小平故居、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潼南杨闇公同志旧居等红色景点,共同发布遂潼川渝毗邻地区景点红色旅游线路;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以一条红色美丽村庄道路,连接交通大动脉,辐射周边桃花岛、枇杷产业园、老君寨、蟠龙寨等乡村旅游景点……当“革命文物+研学”“革命文物+旅游”相互融合,不断释放其功能和价值,这或许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答案。

再读革命文物这本“生动教材”,沧桑不改,却历久弥新。无论何时,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革命文物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历史启示和奋进之力。

铁血丹心广场。供图/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母婧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