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6月上/第11期
“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2024-06-06 11:0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人才难引、难育、难用等问题,攀枝市搭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传统产业生产力加速跃升——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文娟

2023年11月,四川钛程钛业有限公司的爆炸成型制备大规格钛钢复合板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图/杨学山

去年11月,四川钛程钛业有限公司的爆炸成型制备大规格钛钢复合板,创造“最长的钛钢复合板(爆炸成型)”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产品‘卡脖子’技术能顺利攻克,要多亏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张雪峰教授团队。”5月28日,说起即将投入试生产的大规格钛钢复合板生产线,四川钛程钛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学山很是激动。

近年来,攀枝花市瞄准钒钛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牢牢扭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支持攀钢集团等钒钛领域龙头企业与攀枝花学院等本地高校院所共建省级钒钛产业创新联合体——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补齐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短板,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中小微企业落地转化,促进传统产业生产力整体跃升。

人才汇聚

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

“钛钢复合板是耐腐蚀环境设备、容器、管道制造所需的新型材料,规格越大焊缝越少,用来制造生产的设备可靠性就越高。”张雪峰,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攀枝花学院教授。他介绍,规格越大对关键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囿于技术,四川钛程钛业有限公司之前只能生产长度8米左右的钛钢复合板。

科研技术力量的缺失,让钒钛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瓶颈。

瓶颈如何突破?2017年,攀枝花市第一个钒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攻关计划项目——钛及其复合材料深加工与表面处理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在研究院实施。

“以钒钛产业‘卡脖子’技术、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除了柔性引进国内钛材料制备和金属表面处理领域核心专家以外,攀枝花学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企业的相关科研技术人员也在我们的团队中。”人才力量的涌入、创新资源的聚集,让张雪峰带领的团队在攻克关键技术的道路上势如破竹。

“有了张雪峰教授团队的支持,我们才有信心投入研发该产品。”杨学山告诉记者,通过这项技术,公司如今可以生产长16.183米的钛钢复合板,产品剪切性能提高50%,正式投入生产的话,年产值估计能达5亿元。

尝到科研创新甜头的杨学山告诉记者,公司将继续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下一步还要与张雪峰教授团队合作,继续攻关其他类型的新型复合金属材料。

产教融合

共育钒钛产业“精英”

2013年重庆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攀枝花学院,2015年被评为学院副教授,2022年被评为学院教授,在市委市政府、学院、团队的支持培养下,团队成员陈敏快速成长为攀枝花市钒钛产业领军型人才。

亲自带、现场教,借助引进的西北有色金属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庆大学等钒钛产业领域核心科研人才资源,团队通过选派成员到合作单位学习、深入中试研究和生产线建设、参加国际和全国性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大力培养本土钒钛产业人才队伍。

“团队6名成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晋升,2人获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获评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人入选省重点科技人才专项……”本土人才队伍壮大,张雪峰颇感骄傲。

成长的不只是团队成员,陈敏带的研究生罗文超也感到“老师”更多了,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企业的师傅、团队的专家教授。

在团队与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建的激光表面智能处理及再制造示范生产线上学习激光熔覆技术的场景,让罗文超感到兴奋又好奇,“有很多实操的机会,还要学习智能设备操作。”学校注重实训的教学特点,和他想要掌握实在技术的想法不谋而合。

为了更好推进产教融合,攀枝花学院聚焦钒钛产业发展所需,在2018年成立了钒钛学院。“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学院与钢铁研究总院、攀钢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攀枝花钢城集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培育本土钒钛领域人才创造良好条件。”钒钛学院院长蒋志强说,五年来,学院共培养钒钛专门应用型本科人才近1900余名,研究生40名。

院企合力

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

在团队进度报告表上,记者注意到,团队成员除了核心领域的专家教授,还有企业人员。

“材料、工艺等每个步骤每次都排查的话,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陈敏看来,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都是完美的,但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掌握整体情况的企业高层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

陈敏负责的科研成果“碳/氮化钒钛粉体的研发及其在钛基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整体技术能顺利转化,就少不了四川国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主任严文珍的及时反馈与交流。

其实,同样受益的还有企业。严文珍告诉记者,公司以前掌握的修复技术单一,只能修复铸钢轧辊。现在,团队对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更新,目前新建的3条生产线能够修复十几种工业部件。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和研究院合作带来的创新动力。目前,已有19家涉钒钛企业与研究院签订了共建团队和共研科技项目协议,迈入转型升级轨道的中小企业集群日益壮大。

与企业共建,是让科研成果实现快速转化的秘诀之一。张雪峰认为,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激励机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攀枝花市通过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薪酬管理制度、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等举措,为加速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持续增添动能。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