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颖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贯彻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破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成势见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量质齐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锚定新型工业化主导方向,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推动川渝强强联合,打造特色突出、创新力强、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焦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整合川渝优势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代表国家水平的装备制造基地。聚焦川渝复合调味品、“川菜渝味”传统美食、优质白酒等特色优势产业,合力打造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二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超前布局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突出前瞻性和先导性,重点培育量子通信、太赫兹、储氢储能等引领产业方向的未来产业,以及基于增材制造、纳米材料、基因药物等新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大力实施“智改数转”,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刻把握数字化革命正在改变刷新产业版图这一时代典型特征,加快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扎实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饮料食品、制药、化工等川渝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推进生产方式智能化、组织边界弹性化、价值网络生态化。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要求,要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是协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牵引,协同建设战略科技、产业创新、功能服务三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力争更多科创“国之重器”在成渝地区布局。进一步做强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创新极核,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二是深度融通产业链创新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产业基础能力“卡脖子”薄弱环节,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协作,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创新经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结构中的比重。协同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强化“从 0 到 1”前沿探索,推动成渝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三是优化创新服务生态环境,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基于全生态链,协同优化,合力共建影响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协同打造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的竞争性创新市场和创新资源汇聚的区域性高地。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成立“成渝创新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链条,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要进一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要求,必须发挥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作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一是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强化区域市场制度规则统一,注重制度规则和设施平台相结合的市场底层基础建设,深化成渝地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高标准建设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跃度。二是深化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创新区际合作发展新模式。以行政重组改革为引领,连点成片推动高竹新区、万达开、遂潼等川渝毗邻地区整体打造跨省域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综合试验示范区,在规划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政策等领域尝试探索跨省合作创新模式,有效促进经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际合作机制创新,优化毗邻地区地方利益协调机制,着力破除跨省市行政壁垒,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三是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共建中欧班列(成渝)标准化运营机制,在运价、装箱、接驳等环节建立统一程序,共建一体化运营中心,推动形成向西开放的协同格局。探索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运营机制,建立与国际运输条约接轨的规则体系,共同打造向南开放的市场网络。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主要大通道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建立多式联运国际供应链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指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成渝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起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联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构建区域减碳激励机制,着力减少碳排放,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公共福利均衡和收敛性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和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促进跨部门、跨区域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在线远程医疗,推动成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便利共享。要统筹规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防范城乡区域数字鸿沟扩大,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人均GDP等关注“人的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推动“人口-经济”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集聚成果更多惠及人口集聚,实现“区域繁荣”与“人的发展”协同。持续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人力资源品牌,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强大“人才池”。(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