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新津区安西镇月花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全局统领和根本保障,按照“组织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群众致富”的思路,积极探索以研学旅行赋能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村企要素整合、资源聚合、产业联合,走出一条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赢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筑巢引凤聚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区委区政府推动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战略布局下,月花村将研学旅行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吸引各类人才和资源投入乡村振兴。
注入人才新血液。村党委深入挖掘研学经济对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巨大潜力,牵头引进当代少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任家庄等6家农旅企业成为产业发展“合伙人”,引入新乡村产业人才20余名,梯次培养乡村振兴青年骨干人才50名,共同谋划乡村产业项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打造人才新名片。创新探索试点“乡村合伙人到村任职”新模式,按照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参与日常事务管理、不领取待遇报酬“三不原则”,任命“当代少年”董事长李巍为月花村党委兼职副书记,使“合伙人”变成了“家里人”,协助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当地农民就业、生态环境等问题20余个。
搭建人才新平台。月花村与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四川菁蓉少年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共同成立“月花村乡村振兴工作站(人才之家)”,吸聚农业科技、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合作开展智慧党建、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构建、产业技能培育等项目5个,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有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村企结对聚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年前的月花村,大片闲置综合体、小木屋、废弃厂房,村落寂静;一年后的月花村,综合体变宿舍、小木屋变教室、废弃厂房变食堂,热闹非凡。月花村与当代少年深入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党建联盟、共促资源融合、共商产业发展,实现从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村”到新津研学旅行品牌“样本村”的华丽蜕变。
拧紧党建联建“绳”。为推动村企结对,月花村以组织联建为切口,村党委与当代少年有限公司党组织(菁蓉少年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成立村企党建联盟,联办组织生活会、志愿服务行等活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商研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事项5件,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问题10余个,充分释放结对共建动能。
搭建资源联享“桥”。村党委牵头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梳理盘活林盘、厂房等存量资源1000余平方米,流转林地、农用地等100余亩,争取中央省市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80万元,整合美丽乡村项目等资金690万元,当代少年等社会资本投入资金700万元,匹配技术、管理、人力等要素资源,有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下活产业联育“棋”。共同打造“月光宝荷”研学旅行实践营地,规划德育、智育、体育等5个主题研学区域,推出丛林穿越、房车民宿等娱乐体验项目19个,联动天府农博园、宝墩遗址公园等上游文旅载体,链条化培育月花任家文化体验基地、泥塑文创工作室等项目3个,形成研学旅游、文创体验、休闲露营等协同共生的区域融合互动格局。
共建共享聚民心,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我们通过在月花村实施招股,形成利益联结,让村民们搭上乡村发展这班快车,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红利。”安西镇党委书记夏天说。月花村党委完善村民、村集体、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激发群众自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2021年月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余万元,较2020年增长近10倍。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采取“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资源整合、市场主体主导建设运营、村民参与入股投资”的合作共建模式,形成“营商环境服务圈”“乡村微商圈”等,广泛吸纳多元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
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村集体以现金入股30%、研学企业以民宿(房车)等资产入股70%成立合资公司,采用股份合作委托经营模式,前两年村集体获得入股金额8%的收益保底,两年后每年按照“8%保底分红+营业额梯度分红”的方式进行分配,预计3年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到80万元。
建立稳定增收机制。由村集体组建劳务服务公司,通过“用工承诺”明确在项目建设和经营中为本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村民年工资性收入增长40万元以上。引导村民经营特色农产品售卖、乡村民宿等相关产业,帮助村民年均获得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
(来源/成都市新津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