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南山坳的笑声
2025-07-10 14:17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刘启荻

驻村近两年,简阳市镇金镇南山坳村的沟沟坎坎早已刻进我的心里。从2023年9月初来时的陌生与忐忑,到如今俯身田埂,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共谋一方发展,这六百多个日夜,是汗水浇灌的奋斗,更是在基层沃土中砥砺初心的旅程。回望来路,那些用心播撒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破土、抽枝、结果。

田埂上点亮“组织星火”

刚到村不久,老党员谌伯就拉着我说:“小刘书记,以前开个会,年轻党员少,议个事也闷葫芦多。大家伙儿心里有想法,可总觉得说了也白说。”原来的组织生活虽然规范有序,但是党员参与感不强,参会流于形式,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把支部这个“主心骨”真正立起来、强起来,播下坚实的组织根基。

此后,在我们组织召开的22次党员大会,2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中,我们不仅传达精神,更把村里的发展规划、大小事务都摆上桌面,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通过“开敞亮会,开通透会”的方式让决策更加透明,提升了党员的积极性。我们还启动了“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吸引村里3位平均30岁的优秀青年加入后备队伍。他们从调解纠纷到跟进项目,那股闯劲感染了很多人。新转正的党员小彭在田间兴奋地对我说:“刘书记,转正后我现在感觉肩上担子更重了,但能为村里实实在在干点事,心里踏实、有劲头!”这“强基”的种子,就在一次次坦诚的议事和年轻血液的奔涌中,扎下了深根,点亮了乡村治理的希望星火。

召集村民开坝坝会宣传党的政策

从花生壳到西瓜车的闯关路

入户走访时,村民陈叔对着自家地里收成叹气:“小刘书记,你看这庄稼,一年忙到头,也就够个温饱。想搞点新花样,又怕卖不掉、赔本钱,心里没底啊!”传统种植效益低,乡亲们守着土地却难增收,缺乏闯市场的信心和门路。于是,我们决定先“蹚蹚水”,在省农科院经作所专家的建议下,我们选准了“蜀花九号”花生做变革试点产品,磨砺产业发展的链条。

驻村工作队租地试种,全程记录,像对自家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作物成熟后邀请帮扶单位的同事们品鉴建议,引发热烈反响,订单接踵而来。我们拿着订单和种植数据找到乡亲们,他们看着订单,半信半疑:“这花生真能行吗?价钱稳不稳?”我们用数据和实打实的销量说话,最终32户乡亲主动加入,花生扩种到10亩。收获时,看着饱满的花生堆成小山,听着噼啪作响的剥壳声里夹杂着爽朗的笑声,我知道,这3900元的户均增收,不仅仅让钱袋子鼓了,更让大家的发展信心回来了。

但这喜悦背后,更大的挑战是销路能否稳定、持续。为此我们瞄准了“天府乡村”公益品牌。跑企业、磨嘴皮,终与四川岷江米业签下代加工合同,拿到了大米生产许可证的授权。同日,我们立即向农业农村局申报“天府乡村”公益品牌的使用资质,在历经大半年的“折磨”后,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审核方握着我的手说:“刘书记,你们村的产品质量过硬,检测合格,种植、生产流程规范,‘天府乡村’这个品牌,南山坳村可以使用了!” 这意味着我们打通了“代工+商超直销”的通道。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的短板,我们争取到成都市纪委和简阳市纪委的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共计32.85万元,并请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指导种植80亩特色紫米水稻。看着老旧的农机,农机手老李直摇头:“家伙什不给力,耽误农时啊!”于是,协助村两委争取衔接资金150余万元更新设备。当崭新的农机轰鸣着驶过田野,老李拍着机身说:“这家伙,劲儿大!效率高了,成本降了,今年光农机这块就多挣了10万出头!”同时,我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还玩起了“新花样”—构建社区团购,让“乡里的南山坳”系列产品直通城市餐桌。负责团购事宜的小陈高兴地跟我说:“刘书记,社群团购反响特别好,今年至少要给咱村增收10多万!”

但产业之路并非总是坦途。今年6月,村书记心急火燎地找到我:“小刘书记,不好了!咱村那3万多斤西瓜眼瞅着熟了,可往年收瓜的老主顾今年没影了!这大热天的,再卖不出去,瓜就要烂在地里,乡亲们的心血全白费了!”今年受气候和市场因素,村上的西瓜严重滞销。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乡亲们产业信心的打击。“决不能让瓜烂在地里,更不能让乡亲们的心凉了!”我立即行动,将这几年积累的资源全部调动起来:白天联系帮扶单位、兄弟部门采购,晚上联系商超、企业食堂推销,深夜还在各个社区团购群里发布信息、协调配送。电话打到发烫,嘴皮子磨得发干。帮扶单位的同事们首先伸出了援手:“支援乡村振兴,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可以消化一批!”某企业的工会负责人被我的执着打动:“刘书记,就冲您这份为村民跑断腿的心,这爱心瓜我们工会包采一部分!”社区团购的团长们积极响应:“‘乡里的南山坳’口碑好,西瓜我们接着推!”短短5天,在多方力量地帮助下,3万多斤滞销西瓜销售一空!最后一批瓜装车运走时,村书记紧紧攥着我的手,声音哽咽:“小刘书记,多亏了你啊!这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咱这产业路子,有你在前面闯,大伙儿心里就有底!”从一粒花生到一车西瓜,这条“兴业链”在一次次的“磨”与“闯”中,愈发坚韧,不仅串起了增收的希望,更在关键时刻兜住了乡亲们的信心。

走访村民了解家庭收入情况

“闯”幸福路:泥泞尽头灯火暖

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工前,村民李大娘指着田埂抱怨:“小刘书记,你是不知道,一下雨,这田埂滑得像抹了油,送个肥、收个粮,深一脚浅一脚,不知道摔了多少回!这泥巴路,啥时候是个头?”原来,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条件差,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村民生活品质。于是,改善人居环境,闯出一条“幸福路”,成了刻不容缓的“民生工程”。

与村民在一起

那些日子,我和村两委成员、工程技术人员几乎长在了工地上。1193亩田型调整,59个下田通道,364处放水口,7188米排灌渠整治……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反复的踏勘、协调与汗水。工程验收那天,李大娘特意在新修的机耕道上走了几个来回,笑着说:“这下好了!又宽又平,拖拉机跑得稳当,我这把老骨头也不用担心摔跤了!”调整的田型和新修的路,不仅是通往宜居家园的幸福坦途,更是美好日子的真实写照。

驻村2年,俯身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用“播”的执着,夯实组织根基;用“磨”的韧劲,锻造产业金链;用“闯”的担当,铺就幸福通途。无论是乡亲们议事时眼中闪烁的光亮,还是花生收获时爽朗的笑声,都是这初心路上最珍贵的回响。我深知,虽然满载南山坳村“希望”的车辆已经启程,但是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初心如磐,根植沃土,与乡亲们同心同向,南山坳的明天,必将如同那田埂上不灭的灯火,照亮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系成都市纪委派驻简阳市镇金镇南山坳村第一书记)

编辑:张微微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