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浩
2023年,于我而言是充满“变化”的一年,挥别菁菁校园,踏入机关大门,“结缘”三百梯村,从硕士研究生到驻村选调生,变的是环境与角色,不变的是初心与坚守。
晨暮交替、四季更迭,一年有余的驻村时光,我用“脚步”踏破坚冰,用“真情”温暖民心,用“实干”赋能发展,奋力书写扎根泥土、奉献基层的青春答卷。
三百梯村远景
用“脚步”踏破坚冰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2023年9月,怀揣着组织的信任与嘱托,我来到了三百梯村,正式开启了两年的驻村生涯。蜿蜒崎岖的村道路、群山环抱的办公楼、扑面而来的陌生感……初来乍到的忐忑与期待在内心深处交织。
驻村工作的第一课,便是“破冰”与融入。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掌握工作要领,我虚心向留任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请教,查阅研读相关资料和政策文件,为自己快速“充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唯有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才能摸清村子的真实情况,从“外来客”成长为“村里人”。
为此,在前辈们的引路下,入村不久的我,便拎着两件“法宝”踏上了走访之旅:一件是第一书记的手绘小地图,帮助我快速识路;一件是精心制作的驻村联系卡,方便群众找到我。从一组到10组(全村分10个组),走访的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每到一户,我都认真倾听、主动“破冰”,尝试用“大白话”与群众拉家常、话冷暖,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年轻人干基层工作还是太缺经验,要学的地方太多。”五组李大爷语重心长的话语,既是鞭策,也算接纳……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和走访,我对三百梯村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91户脱贫户、1户监测户等村情民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正如那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日复一日的走访,坚定有力的步伐,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我与这方土地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之间无形的“坚冰”。
走访重点农户
用“真情”温暖民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工作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时时处处将“人民群众”置顶。在我看来,驻村工作的真情,体现在日常服务的细致中。
在入户走访、阳光坝坝会等基础上,我们化身“政策讲解员”,用接地气的“土味话”把低保、特困、交通补贴等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我们化身“贴心服务员”,为脱贫户申报产业奖补,为老党员送上节日慰问,为行动不便的村民认证农保……我们化身“矛盾调解员”,及时解决邻里之间、村民和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守护好村庄的和谐安宁……点点滴滴的行动汇聚成涓涓细流,温暖着一方群众的心田。
阳光坝坝会
驻村工作的真情,体现在急难险重的担当中。犹记得2024年的一次夏日走访,村独居老人岳奶奶反映其屋后水沟被大量泥土堵塞,经过我们现场察看,滚落的泥土堆积如山,严重影响到老人的生活安全。我们当即就地取材,拿起铁锹、拎起水桶就开始干!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成功排除了隐患。
岳奶奶激动地连声道谢:“如果不是几位书记,我一个老年人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的我想了想,搬走的虽然是无情的泥土,打通的却是群众的心墙。
驻村工作的真情,也体现在助农增收的脚印中。脱贫户蔡大爷的鸡蛋待售、脱贫户何大爷的耙耙柑滞销……了解情况后,我们主动化身“销售员”和“快递员”,通过单位、朋友圈等多种渠道,让村里的优质土特产走出“山门”。当看到滞销农户手握“真金白银”的笑脸时,我更加明白了为民奔走的价值和意义。
用“实干”赋能发展
三百梯村隶属于南充市顺庆区渔溪镇,受地形、气候等条件限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驻村一年多来,我们与村“两委”干部同心同向、握拳发力,立足资源禀赋和粮食安全,巩固好引进业主的粮油产业,并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现已建成近千亩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机械化作业,让村集体经济“提挡加速”。
如今,三百梯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有硬化亮化的村道路,有拔地而起的搬迁房,有栩栩如生的文化墙……这些都是“村里人”实干奋斗的结果。
基层天地宽,难忘“山海情”。时至今日,增厚的日志、变黑的皮肤、渐熟的车技,这些都见证着我与三百梯村的“双向奔赴”,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已从初识的“他乡”慢慢变成了心安的“吾乡”。
(作者系南充市顺庆区生态环境局派驻南充市顺庆区渔溪镇三百梯村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