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俞
2023年,盛夏的羌山深处,空气灼热,大较路宛如山腰上缠绕的丝带,蜿蜒盘旋。越野车如同一只疲惫的虫子,缓缓爬行。窗外陡峭的山坡上零星点缀着几户人家,泥石流冲刷过的沟壑如巨大的伤疤,盘踞在裸露的山体上。
刚抵达茂县叠溪镇蚕丛村村委会,瘦削的村支书老金便带着村干部迎面而来,郑重地将一匹鲜亮的羌红挂在我的胸前:“欢迎李书记,这是我们羌家最高的礼数!”那抹炽热的红,瞬间点燃了山野的寂静,更沉甸甸压在了我的心上——这是乡亲们滚烫的期盼与无声托付的重担。
叠溪,岷江上游九环线上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古镇;蚕丛,娓娓讲述着古蜀文明的历史沧桑。驻村前,对蚕丛村的印象,是诗仙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慨,是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纵目人像的神秘。驻村后,是在上级党组织“做出更大成绩”的嘱托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两任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奋斗中,对羌山群众就业增收的发展之思,对蚕丛故里焕新蝶变的振兴之探。通过全覆盖走访6个村民小组,详细了解全村特色优势、短板弱项,逐步形成“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战斗堡垒、以项目为支撑推进乡村重构、以产业为核心焕新古蜀蚕丛、以村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的帮扶思路。
错落有致的蚕丛村
基层党建:让党旗映红羌山村寨
我深知,要让羌寨真正换新颜,必先擦亮初心、铸强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我与驻村工作队员认真学习驻村职责任务,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和全村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乡村振兴坚强战斗堡垒。与村党总支共同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及时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党规党纪、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等专题学习,与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等开展结对共建,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远赴三星堆、金沙博物馆和成都市、德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考察学习,评选表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孝老爱亲等先锋模范,开展集中谈心谈话,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争当先锋模范的主动性。
村党支部书记金兴富、村会计王世刚示范带动发展矮砧苹果种植,村党支部副书记唐建军等村干部积极协调矛盾纠纷,党员干部们主动让出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零星土地支持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羌山深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悄然挺立。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项目支撑:让村民投身建设热潮
项目是希望的骨架,更是村民手中紧握的筑梦工具。
“发展需要搞建设,搞建设需要钱,就靠李书记多想想办法哦!”老金迫切地说。蚕丛村深处高半山区,平均海拔2300米,垂直高差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道路、排水、边坡治理、灌溉管网等生产生活设施存在较多短板。
面对挑战,我们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组织召开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群策群议会,结合村情实际,深挖蚕丛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在推进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决定谋划申报2025年蚕丛村四川民族村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蚕丛文化展示馆3个项目,决心为人居环境、生产设施和文化旅游注入生机。
凭借项目管理经验,我们扎实推动前期工作,成功争取中省资金1020万元,目前3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计划在今年8月—10月陆续完工。项目建设中,我们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特别是全村4年来先后实施的4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吸纳410位村民就地就近务工就业,人均增收1.3万元,村民淳朴的笑容里盛满由衷的认可:“李书记,以工代赈政策好,感谢发改委争取的好项目!”
产业发展:让生态烙进产品基因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蚕丛村是省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产业发展任务尤为艰巨。
茂县李、茂汶苹果、茂县花椒这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乡亲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种植瑞雪、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矮砧苹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组干部们围坐商议,“县上在推‘三个一亩’模式,还给补贴,争取再搞一片!”
“现在每斤苹果可以卖10多元,就算以后规模大了降到5元、6元,都还有赚头。”村干部王世刚的算盘打得精细。“村上每年集体经济不到5万块,能不能想办法做大?”包村副镇长郑强陷入沉思。
经过集思广益,我们将推广160亩矮砧苹果种植、利用弃渣场打造26亩矮砧苹果集体经济种植基地纳入民族村寨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全村矮砧苹果种植面积将达到450亩,种植基地丰产后村集体经济收益有望突破20万元、增幅超400%。
当成都客商李总握着我们的手说,“我们店在成都做阿坝州特色生鲜,村里的东西质量都很好,我们可以合作”时,高山黑猪、瑞雪苹果、高山蔬菜、洋芋糍粑等生态农产品正沿着崭新的产业之路,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已完成供货20余万元。
与成都生鲜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供销合作
民生保障:让关怀照亮每扇窗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让一个乡亲在振兴路上掉队,是党旗最温暖的底色。
与大多数乡村类似,蚕丛村留守老人规模较大,全村80岁以上老人就有40人,还有不同等级的残疾人41名,他们领取的补贴少,生产能力弱,生活很不方便,是村上重点关照的人群。
“这两年因大病导致家庭困难的也有四五户,建议给予支持。”驻村工作队员邓林豪眉头紧锁。“还有好几户单亲供养两个娃娃读书的,希望给他们一些帮助。”老党员苟仕弟感叹道。依托省级单位的捐赠资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设立蚕丛村人道主义救助基金,制定管理办法,热烈讨论如何用好资金,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切实传递给困难群众,不让一位村民落伍掉队。
通过详细走访摸排,9万余元人道主义救助资金如涓涓暖流,最终惠及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单亲供养双学生家庭、突发困难家庭共99名困难乡亲。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农户花椒、苹果销售困难,对此,我们积极对接有关单位开展消费帮扶,为销售犯愁的农户牵线搭桥,助销村内花椒、苹果各1100余斤,总金额6万余元。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两年时光流转,羌笛声声,羌红依旧飘飘,但更深的感动,已沉淀于干部群众的务实肯干与彼此追赶的脚步声中。山路依旧盘旋,但新种的树苗已在山风中倔强地扎下根须。
我深知,唯有让党旗在羌山之上猎猎作响,让发展的根脉深深地扎进土壤,让希望的光把每一户窗棂照亮,这古老的村寨才能如盛放的羊角花,在新时代的风里坚韧地绽放芬芳。我们的脚步,正踏踏实实地,从这云端羌寨,迈向更辽阔的远方。
(作者系省发展改革委派驻茂县叠溪镇蚕丛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