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刘家沟村聚焦校地资源融合关键点,协同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电商直播为切入点,创新构建“校地共建、产才联动、链群协同”发展模式,确立了“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产业升级”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依托南充对口帮扶的直播设备资源,打造“一坊一园一链”发展格局,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增长”、产业能级与人才储备“双跃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电商经济的强劲动力。
破局关键——校地共建。构建“资源共享+智力支撑”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人才、智力、技术资源下沉乡村,为发展新业态提供坚实支撑和创新源头。一是建立常态化合作框架。与阿坝师范学院经管学院、计科学院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明确学院负责方案策划、技术指导及人才输送,村里提供实践场景与产品资源。学院教师定期驻村开展“理论+实操”培训,学生团队深度参与电商项目运营,形成“高校智力下沉、乡村需求上达”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深化项目化合作运作。将电商工坊打造为学院产学研基地,师生团队围绕“农产品包装设计”“直播话术优化”等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创新设计“水磨风”茶叶包装,推动产品溢价率提升20%以上;借助学院资源引入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实现校地合作由“输血”向“造血”的功能性转变。
核心根基——人才培育。坚持“引育结合、实践为本”原则,既挖掘培养本土“新农人”,又借力高校构建人才“蓄水池”,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能扎根的乡村电商队伍。一是“挖掘+培育”双轨并进。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摸排本地网络从业者,发掘潜在带货达人,建立“理论教学+实践观摩+导师带徒”培养体系。邀请浙江长兴和四川省内资深电商导师开展摄影剪辑、文案创作、平台运营等专题培训,组织村民赴浙江考察学习直播带货经验。成功孵化本村电商主理人1名、主播5名,形成“骨干引领+群众参与”的人才梯队。二是“校地联动”共建实践平台。向阿坝师范学院师生开放直播基地,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基地,吸引8名学生长期驻点参与直播助农。学生团队与村民结对,发挥专业优势优化短视频剪辑、平台运营策略,推动团队在内容创作、物流管理等环节实现标准化操作,最终形成“学生实践提技能、村民创业增收入”的双赢格局。
活力源泉——模式创新。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农、文、旅、商),积极探索“直播+”及“兴趣电商”等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传播力与吸引力,加速流量变现进程。一是以“工坊”为枢纽构建直播矩阵。创新采用“活动引流+场景化直播”模式,结合农民丰收节、采茶节、汶川马拉松等本土特色活动,策划“云端游水磨”“茶农制茶实录”等主题直播,将文旅体验转化为线上流量。采茶节期间,通过直播展示茶叶采摘、炒制全过程,带动周边茶园订单量增长30%以上。二是以“短视频”为窗口释放传播势能。创建刘家沟村的官方账号,创新短视频内容,持续更新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日常短视频53条,播放量突破90万次。以刘家沟村为原点辐射全国观众,显著提升村庄知名度,成功转变村民对农村电商直播的观念,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三是以“产业链”为纽带辐射周边村社。基于直播带货后台数据分析,精准锚定农特产品升级方向,推动水磨镇农产品标准化改造与品牌化建设。以茶叶产业为例,为盘龙溪村、牛塘沟村提供统一包装设计方案,实现视觉标识、规格参数及品控标准的规范化,推动产品包装从“散装裸售”向“标准化礼盒”升级。创新运用“兴趣电商”模式,深入茶园拍摄茶农采摘、杀青、揉捻等全流程劳作视频,以真实场景化叙事打动消费者,进一步提升茶叶线上销量,形成“一业带多村”的产业联动效应。
共建硕果——成效显现。通过系统化举措的落地实施,刘家沟村及周边区域在电商直播带货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功构建水磨镇首个专业化直播人才矩阵。成功孵化刘家沟村首位电商主理人,其成功获评四川省“一村六员一主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本土主播5名、大学生驻点主播8名,形成“村民主播深耕乡土特色+大学生团队注入专业势能”的双向协作体系。二是激活三产融合发展新动能。以电商直播为枢纽打通农产品全产业链,实现“种植—加工—销售”闭环运营。累计开展直播70余场次,通过“线上直播引流+线下消费转化”双向驱动,带动区域内农产品销售量增长30%、销售额提升20余万元,同步推动餐饮民宿等旅游消费增长20%,构建起农文旅商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开辟就业创业双渠道。建立“技能培训+岗位孵化”服务体系,累计开展电商培训300余人次,吸纳6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6名阿坝师院学生通过直播实践提升职业技能。该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路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出口,同时为非农就业搭建平台,促进了乡村社会稳定。四是搭建乡村价值释放新窗口。依托“短视频内容种草+直播场景转化”模式,持续输出乡村生活、特色产业等内容,使刘家沟村从“深闺无人识”转变为区域关注焦点。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中铁二十三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地考察投资意向,为乡村产业升级引入外部资源,成功构建起“流量变现—资本引入—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供稿单位:中共汶川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