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县竹园烈士纪念园,松柏静穆,碑刻无言。井研县委党校依托竹园烈士纪念园,精心打造“七个一”党性教育情景教学——聆听一段战斗史、学习一组英雄故事、恭行一场缅怀礼、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慢走一段哀思路、精上一堂微党课、敬献一腔心声。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绽放着信仰的力量。
青石无言镌刻初心印记
2020年清明时节,县委党校的教研团队伴着小雨踏入烈士纪念园。静默的实物,成为唤醒初心的密钥。
一条血迹斑斑的绳索,无声诉说着英雄钢铁般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70座形态各异的烈士雕像,代表着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与信念。这些无声的见证者,让党校人陷入沉思:如何让沉睡的历史真正醒来,成为照亮当下的火炬?
“它们绝非冰冷的展品,而是滚烫的精神密码”。教研组长李兰英目光如炬,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我们需要一场仪式,不仅缅怀先烈,更要以史鉴今,不忘初心,传承红色精神。”由此,一条用脚步丈量信仰的独特路径——“七个一”沉浸之旅,在深思中孕育而生。
战斗有声丈量信仰高度
这是一条从庄严肃穆到敬仰钦佩再到激情澎湃的情感主线,更是一条用脚步与心灵共同丈量的精神之路。
步入纪念园,站在70座英雄雕像前,教员带领学员们亲身感受那段战斗史:1949年寒冬,10军28师在此与敌鏖战,最终以牺牲近百人的代价全歼了号称“天下第一团”——91团守敌,为成都战役赢得了宝贵战机。
课程聚焦三位标志性英雄:牺牲时职务最高的张德银营长,率部多次进攻前沿阵地直至中弹身亡;年仅17岁的崔同顺,舍身掩护师长;侦查中不幸被捕的李兴辉,受尽折磨至死也未吐露半字。当听见崔同顺那句“等打完了仗,就回去找我娘”时,身为母亲的学员强克芬早已潸然泪下。
来到松柏环绕的纪念碑前,全体学员整肃衣冠,向长眠英烈行庄重的鞠躬礼。他们紧握右拳,铿锵的入党誓词字字入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誓言从未如此滚烫。
踏上刻满英烈姓名与年轻生命(平均26岁)的青石哀思路,年轻学员石玉冰为张德银烈士墓送上菊花:“脚下是历史的回响,每一步都在叩问:今日所得,可对得起昨日牺牲?”
时空对话熔铸精神丰碑
如何让震撼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面对初期学员“感动常在离园后消退”的问题,课程体系探索在持续优化。
为了让英雄故事的讲述不再孤立,一堂《百年岁月峥嵘 英雄初心不忘》微党课在纪念亭中展开。没有高台讲桌,教员与学员相对而坐,用“谁是你心中最敬仰的英雄”开题,以“‘张德银们’为何义无反顾、无畏赴死”叩问初心。
课程最撼动人心的升华,在于尾声那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由教员扮演“张德银”等英烈“归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与学员们即席对话,互诉衷肠。“同志们,我们胜利了吗?”“张营长,我们胜利了!”“虽然没看到新中国啥样,但看到你们的样子,我就不后悔!”“您用命守住的阵地,我们接住了!您看,这盛世如您所愿!”这直击灵魂的发问,让学员们瞬间泪崩,积蓄的情感喷薄而出。超过98%的学员在反馈中直言,这堂情景教学,尤其是这跨越生死的对话,“如重锤击心,终生难忘”。
深耕课堂绽放党性芳华
要让英烈穿越时空在学员心中真正“复活”,仅凭壮烈的结局远远不够,而课堂的生命力,源于真实情感的碰撞与持续精进。
党校教研团队从学员含泪的目光中汲取力量,不断深挖档案库中关于竹园铺战斗的细节:司号员王延令为了吸引敌人暴露火力点,冒着危险,毅然决然地吹响了冲锋号;冉照明拉响了捆在身上的手榴弹;陈继成只剩下半截刺刀仍在奋力拼杀;张明兴夺过敌人的机枪一阵横扫。
同时,教研团队广泛收集反馈。来自竹园本地的学员在交流时感慨:“我从小听李兴辉的故事长大,走进‘七个一’课堂,‘忠诚’二字第一次如此滚烫地烙进我心里。”这些心声促使团队反复打磨,让历史的讲述愈加贴近人心,让仪式环节更具直击灵魂的穿透力。如今,竹园烈士纪念园年均接待市内外党校主体班党性教育现场教学30余个,接待单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50余场,参学人数3000余人,已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首选地。
在这里,松柏是历史的低吟,足迹是初心的回响。 青山常在,浩气长存,井研县委党校以“七个一”为笔,在烈士血战与长眠之地,饱蘸深情书写着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动人篇章——让历史心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红色基因在躬身实践中永续传承。
(中共井研县委党校 刘斯州、李兰英、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