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供波罗加
什么样的土壤最能滋养青春?是沃野千里的平原?还是霓虹闪烁的都市?2023年盛夏的沙代村,用最质朴的乡土语言给出了答案。接过组织赋予的任命书,我以驻村第一书记身份踏上这片土地时,迎着高原炽热的阳光,脚下的小路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每一步都像在与大地对话,站在村口那棵老树下极目远眺,田埂上随风摇曳的野草,在老乡家灶台上欢跳的火苗,村头那抹虽已斑驳却依然醒目的红色标语,正是青年干部磨砺本领、叩问初心的最好课堂。
以“实”为基办实事
初到沙代村时,我揣着为民办事的初心逐户走访。我来到残疾阿婆家,因材料不全,阿婆的残疾证迟迟未能办妥,了解情况后,我主动开车往返县城,带着阿婆到县残联补交材料、做鉴定。那几天,我一边处理村里的其他工作,一边抽空帮阿婆跑手续,直至把证件送到阿婆手里。
后续走访时,在监测户阿爷家中,低矮的土房里,两位老人佝偻着背坐在火塘边,家中仅有孙子一个劳动力。回到村委会后,我立即联系县就业局,详细咨询监测户就业帮扶政策。得知成都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招聘包装工,我当即联系企业负责人,成功为阿爷家孙子争取到岗位,并亲自带他前往工作地点。
这样的小事在村里不胜枚举:帮村民给牦牛打疫苗时,蹲在圈舍里被牛尾扫得满身草屑也不在意;转场季节帮着把牦牛赶到夏季牧场,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下晒脱了皮,却因成功护送所有牲畜安全抵达而满心欢喜。自驻村以来,我以为民初心为要,累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0余件。
渐渐地,村民看我的眼神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客气疏离到主动拉着我唠家常,从犹豫着反映问题到大小事务都找我商量,从生分避让到抢着邀请我去家里吃饭。这份信任的生长,让我愈发懂得,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鞋底磨穿、把村情吃透,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以“通”为桥传党音
沟通是架设在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共鸣则是让这座桥稳固的关键。作为驻村干部,把党的方针政策精准传递到每一位党员群众心里,是我肩负的重要责任。我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抓手,创新采用汉藏双语逐字逐句解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组织党员群众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及各级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
在七一建党日,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用藏汉双语深情讲述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故事时,农牧民党员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在熟悉的母语里化作滚烫的力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在雪山环抱的村委会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在晨风中舒展于海拔3000米的雪山之巅,理论宣讲如同一场春雨,正悄无声息地浸润着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沙代村生根发芽。沙代村31名党员,如同31棵种子点燃了村民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热情,在雪域高原撒播党的光辉,让思想的力量在农牧区光荣绽放。
以“干”为要强治理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的“急难愁盼”始终是我放在心尖上的头等大事。骑摩托颠簸百公里赶赴远牧点,协调处理“三山一界”等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针对牧道存在安全隐患,我以“共建共治”破题,组织党员群众全面拆除私搭乱建现象,把原本模糊的“糊涂账”变成清晰的“明白账”。同时与联乡包村部门积极协调,成功争取到8.7万元帮扶资金,为远牧点修补了30公里牧道、3公里生产便道。
在本次牧道维修工作中,我以解决牧民转场通行难题为要,完成了覆盖63户牧民、5000余头牦牛安全转场的牧道系统性修缮工程。维修完成后,牧民群众反响热烈,新修缮的牧道通过平整陡坡、填平坑洼,彻底消除了原有道路的安全隐患。牧民们骑着马、骑着摩托转场时,不再因道路崎岖出现摔伤等情况,长期困扰生产生活的“安全难题”得到根本性破解。牧民俄尕扎西激动地说:“现在放牧安心多了,这条路真是修到了心坎上。”村民们更拉着我的手连声道谢,话语里满是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条路不仅是脚下的坦途,更是干群同心的见证。
面对被冲毁的桥梁,我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没有钢筋水泥,就地取材搭起便桥,缺少大型机械,就肩挑背扛搬运石头。当五座生产小桥重新横跨溪流时,老人们过河不再战战兢兢,村民们拍着桥墩说:“这桥不仅是路,更是党和咱们连着心的桥”。
改变卫生习惯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坚持。我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一起清扫村道、清运垃圾、清理堆积的杂物,让村庄焕发新颜。我把每一次走访都当作搭“连心桥”的机会,调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化解矛盾纠纷10起,在“灶台边”“田埂上”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用实干把“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让山乡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温暖的力量,让每一个日子都透着踏实的光亮。
以“宣”为媒聚民心
我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宣传模式,以沾着泥土芬芳的乡音架起党群连心桥,推动政策宣讲既接地气,更入百姓心田。
针对留守老人智能设备使用难题,我主动上门,手把手教他们用手机缴纳医保,在指尖操作中传递“数字温暖”;森林草原防火期,我带着藏汉双语手册走村入户,普及群众防火意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为孩子们推开山外世界的窗,让义务教育理念随牧歌飘进草原深处;面对村民法律意识薄弱,我们开展普法宣传,推动法治观念扎根乡土,并普及地质灾害、洪水防范知识,为高原群众筑牢安全屏障。
建立线上村民微信群,定期推送惠民政策解读、农技知识科普等内容,通过语音讲解、图文并茂等形式,将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政策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乡土语言,让政策如春风化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前宣传工作以汉语单向输出为主,我到任后推动调整为藏汉双语同步宣讲。实践证明,这一调整实现了“精准传递”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突破,通过藏汉双语同步解读政策,村民既能清晰掌握内容细节,更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有村民感慨:“现在听宣传,话能听懂了,心里也更暖了,真好!”
这些细碎的温暖,像高原的格桑花,一朵一朵绽放在群众心里——它们不仅焐热了村民的日子,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颗滚烫的责任心。乡村振兴的路上,我愿继续紧贴这片土地,像一颗深扎雪域的“石榴籽”,与沙代村的人们紧紧相拥,共同生长。
(作者系中共松潘县委组织部派驻红土镇沙代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