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农村
阿坝州理县:筑牢“碉楼式”治理底盘 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2025-07-10 15:35来源:四川党建网

近年来,以特有碉楼文化为基础,以“借碉赋能”为抓手,理县从党建、机制、资源、文化四维创新基层治理实践,激活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

借碉基之固,筑牢党建引领底盘。构建多维组织架构。以碉楼“石基稳固”为原型,搭建“县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体系。全县71个村(社区)划分288个治理网格,在桃坪羌寨等12个文化富集区设“碉楼功能型党小组”,推行“党员联户三包制”。薛城镇依托“1+9+N”网格架构,在2025年山洪预警中通过党员带头疏散转移群众1481人,实现灾害零伤亡。锻造三炼先锋队伍。实施“火塘淬炼、实战锤炼、理论提炼”三炼工程,在筹边楼开展“碉楼党课”,组织应急演练,举办治理讲坛。建立“党员积分银行”,将参与碉楼修缮等20项事项量化为积分,可兑换产业资源。木卡村2名党员认领“讲解员”岗位,带动村旅游收入年增28%,户均增收1.3万元。完善石砌制度体系。借鉴碉楼“层石咬合”结构,构建三项机制,每季度召开“党群联席会”;推行“三议流程”,建立“问题销号制”;公示“治理红黄榜”。杂谷脑镇通过制度创新,将宅基地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

借碉体之智,织密立体防控网络。打造智能立体防控体系。参照碉楼立体防御结构,打造“三圈防御”,核心圈网格员每日巡查,中间圈无人机航拍,外围圈联动部门建数据库。下孟乡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预警5起滑坡,转移群众89人。开发“碉楼卫士”平台,三维建模识别隐患,“一键呼救”实时定位,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2%。活化碉楼文化治理内核。复原“火塘议事”习俗,23个村寨设“议事厅”,推行“三步工作法”。蒲溪乡众筹38万元修缮碉楼,村民投工投劳率100%。打造“实景演出+非遗体验+文创开发”矩阵,《博巴森根》演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文创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创新民族团结实践载体。创新开展“石榴籽”群众工作,以碉楼文化为载体,组织藏羌群众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社区建设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民族团结调解室”,由熟悉民族政策、善于沟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调解队伍,及时化解民族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杂谷脑镇通过“石榴籽调解室”化解邻里纠纷7起,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1%。

借碉产之兴,构建经济反哺闭环。实施一碉一策产业开发。将桃坪羌寨碉楼群打造成“活态博物馆”,推出碉楼探秘、羌族婚俗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米亚罗改建3座碉楼为星空民宿,融入火塘夜话、碉楼观星等沉浸式服务,客房均价达800元,带动周边20户村民年增收4.5万元;开发碉楼主题文创产品20余种,羌碉积木、碉楼纹样丝巾等成为网红商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创新三统三分协作模式。成立“碉楼产业合作社”,推行“统一接团、培训、营销,分户经营、核算、管理”机制。毕棚沟周边民宿合作社旺季日均接待300人,增收60%,每月助销农产品超5万元。建立三维反哺治理机制。提取旅游收入5%作为“修缮基金”,完成8座碉楼加固;设立“碉楼治理奖励金”,已发放积分1.8万分;开发“守护人”岗位,25名村民月增收1000元,形成“产业治理”良性循环。

(中共理县县委组织部  郑中)

编辑:陈静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