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一位农科人的驻村“高粱答卷”
2025-07-08 15:31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应恒

泥路上沾着晨露,远处青灰色的山包像被揉皱的布幔,村口老槐树下几个村民蹲在石墩上抽着叶子烟,见我背着帆布包走近,有一搭没一搭地抬头看。“应老师,欢迎、欢迎!”村主任老廖从村委会迎了出来,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点。

2023年9月,风裹着秋凉,告别市农科院,我带上一摞科研资料,只身来到驻村所在地——长宁县天泉村。

天泉村全貌

天泉村位于长宁县铜鼓镇,幅员面积9.75平方公里,人口5384人,现有脱贫户135户395人,监测户9户23人,低保户118户266人,特困供养人员48人。

初到天泉,依稀还记得我坐在村委会那张掉漆的办公桌前,盯着手机里实验室同事发来的实验进度,心里直犯嘀咕。单位领导找我谈话时说“去村里发挥专业特长”,可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实验数据。

心中愿景显雏形

就在我陷入迷茫不知如何着手开展工作之时,长宁县委组织部如“及时雨”般精心组织了驻村干部业务培训,带我们去了一些发展较好、成功突围的村考察调研。这些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自己强势的特色产业。我明白,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只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让乡村富起来、强起来,必须得拥有自身的强势产业。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天泉村的产业有所起色、有所进步,给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天泉村以山地为主,虽境内有湖泊且蓄水量可观,但海拔落差较大,导致山地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面临困难。出于专业敏感性,我猛然联想到了高粱耐旱,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推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而高粱更是酿酒的最主要原料。如果天泉村能纳入知名酒企订单收购,收购保护价普遍接近4元/斤,相比其他粮食作物具有显著经济优势,定能带动群众稳步增收。作为高粱专业技术人员的我,全脱产驻村,也方便提供技术指导。这么一想,突然感觉这事儿非干不可了!

脚踏实地稳步干

说干就干,我立马联系村“两委”干部,协同驻村工作队员对农户种植意愿进行摸底。作为天泉村的新面孔,我们一开始遭遇了重重阻碍,有的嬢嬢说:“应老师,我种苞谷卖不脱还可以喂鸡喂鸭,种你这个高粱卖不脱,就只有烂在手头。”还有的老辈子说:“高粱苗苗不好管,苞谷苗苗粗壮还好管些。”对此,我总结了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家怕没有销路,二是大家缺乏专业种植技术指导。

入户宣传动员

为此,我立即向市农科院报告了我的工作计划,积极对上争取,在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将天泉村纳入了酒企定制高粱基地。这让我在走家串户宣传时有了底气——只要按我们的要求种,那就不愁卖了。

经济效益终显现

2024年,我们与郎酒签订示范村粮食收购协议,高粱保底收购价3.75元/斤。免费给种植户发放宜糯红4号种子300公斤,发展高粱种植面积约600亩,召开4次技术培训会,培训人次超过200人,争取市农科院援助天泉村酿酒高粱基地复合肥5.2吨。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57万元,同比增长10.92%。

郎酒高粱收购现场

高粱产业提质增量

为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我动员我们村集体将乡村振兴先进村的奖补资金20万元全部投入到酿酒高粱产业,并将原来废弃的百余亩花椒基地开垦出来种植高粱,以期对周边群众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开垦花椒基地种植高粱

从背着帆布包第一次迈进天泉村到现在驻村已快两年,从最初领高粱种的群众寥寥无几,到如今乡亲们的积极响应,我也成功从“应老师”升级为“应书记”。如今,酿酒高粱产业在天泉村已实现“深扎沃土、抽穗展枝”,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感与自豪感,也终于明白了“去村里发挥专业特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作者系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派驻长宁县铜鼓镇天泉村第一书记)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