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我在刘家沟当“心坎书记”
2025-07-03 11:33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文润利

2023年8月,我受组织委派,来到汶川县水磨镇刘家沟村,接任第一书记。“一个小姑娘,能干啥?”“怕是来‘走过场’的……”面对村民的质疑,我没有退缩。

我知道,驻村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于是,我白天走访农户,晚上整理问题,和村“两委”一起想办法:修路、引产业、解纠纷……一步步干下来,乡亲们的眼神从怀疑变成了信任。

如今,刘家沟的振兴蓝图正从一砖一瓦变为现实,而我的皮肤晒黑了,肩膀却更坚实了——这大概就是成长最好的见证。

走访群众,了解“急难愁盼”

电商直播:点亮“乡村烟火”

刘家沟村由高半山(原刘家沟村,以农为主)和场镇(原茅坪子村,主打旅游)合并而成。但两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了乡村振兴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如何破局?富民产业怎么选?驻村后,这些难题日夜萦绕在我心头。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推动农村电商的政策,像一场“及时雨”,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充分调研论证后,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最终决定:创建“刘家沟村电商直播共富工坊”,让山货“触网”,为振兴“提速”。

万事开头难。起初,面对村民的疑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解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电商直播能让刘家沟的农产品‘飞’出大山。”但更现实的是,我们面临着“四无”困境:无人才、无设备、无场地、无经验。

在与村“两委”讨论研究后,我们决定先破解“人才”问题。为了挖掘电商人才,村“两委”在村宣传栏、微信群发布招聘信息,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劝说。经过不懈努力,两个月后,有5名村民愿意尝试当电商直播。为了快速培养村民电商技能,在县发改局的协调下,县人社局为刘家沟村开展为期5天的“村播”电商技能专题培训,省内电商专家从短视频文案撰写、拍摄剪辑、直播话术、实操等方面系统教学。

电商领域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直播

回村后,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创建了村级专属电商账号。驻村工作队扛起摄像机入户拍摄素材,我则埋头学习剪辑。从最开始剪辑一条短视频需要5天,到现在2小时就能完成成品,我们的新媒体技能在实战中快速提升。有了账号和基本团队,我们满怀期待地将村里的竹笋、茶叶、猕猴桃、腊肉等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包装,并尝试通过邮寄销售。然而现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运输成本高、保鲜期短,不但不赚钱反而亏了本。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及时调整策略:重点销售茶叶、腊肉、猕猴桃等农产品。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能光靠热情,更要讲究方法和市场规律。

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场景化直播宣传水磨

刚开始,我们连像样的直播设备都没有,全靠村民们自发提供的手机坚持直播。整整一年时间,这部小小的手机成了连接刘家沟与外界的重要窗口。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在县发改局的支持下,我们获得了价值6万元的直播设备,并与阿坝师范学院共建电商直播基地。

在县级多部门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刘家沟村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构建起水磨镇首个专业化直播人才矩阵,成功孵化省级农村实用人才,本土主播与大学生驻点主播,形成“村民主播+大学生团队”双向协作体系;激活三产融合发展新动能,以电商直播串联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展70余场直播,带动农产品销量和旅游消费同步增长,形成农文旅商协同生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建立“技能培训 + 岗位孵化”服务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累计开展电商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助力村民就近就业,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充分释放乡村价值潜力,持续更新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日常短视频53条,播放量突破90万次,以刘家沟村为原点辐射全国观众,擦亮刘家沟村名片,吸引企业投资,构建“流量变现-资本引入-产业增值”良性循环,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如今的刘家沟村,正通过电商直播这条新路子,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驻村驻心:让生活像豆花一样“带劲”

习近平总书记在映秀视察时点赞的“带劲豆花”,寄托着对百姓红火日子的殷切期许。作为第一书记,我决心把这份“带劲”融入刘家沟村的每一处变迁,让村民的日子也像“带劲豆花”般滚烫。

秉持这样的信念,在村“两委”带领下,我们驻村工作队开启“白+黑”“5+2”的走访模式。整整两个月,我们走遍全村300多户人家。在田间地头,弯腰仔细查看庄稼长势,耐心倾听老农诉说种植难题;在村头广场,搬着小板凳与村民围坐拉家常,路灯缺失、污水堵塞等生活痛点被一一记录;红白喜事现场,我们挽起袖子热情帮忙,在浓郁的烟火气里,摸清农产品滞销等深层困境。尤其对脱贫户、低保户、老党员、乡贤等重点群体,多次登门拜访,用真诚敲开群众心门。走访时,“民情日记本”从不离身,收集到的问题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梳理成42项具体需求,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成了我们工作的“指南针”。

以工代赈项目施工

“村民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过去两年,在多方力量支持下,我们成功争取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一批民生工程如雨后春笋般落地:430万的以工代赈项目被村民称为 “蜕变工程”,曾经4公里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村道,摇身一变成为平坦开阔的硬化路;新建的1公里排水沟、2050立方米挡墙和 4 道涵洞,根治了雨季道路塌陷、山洪隐患。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项目让125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累计增收136万元,实现“建设 + 就业 + 增收”多赢。800万元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则为村庄披上“新衣”,改造8000平方米街区,原本杂乱的街道变得整洁有序;建成3000平方米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问题;推进15户危旧房自建,让村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279盏路灯如璀璨星辰,点亮了村民的夜归路,夜晚的村庄不再漆黑冷清;10万元环境项目解决了多年污水堵塞顽疾,曾经散发异味的沟渠变得清澈,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们以 “绣花功夫” 织密民生保障网。针对五保户、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组建由党员志愿者构成的“红色服务队”,累计解决农产品销售、生活照料等20余个急难愁盼问题,发放包含粮油、棉絮等生活物资在内的慰问品共计1.5万元。

在教育帮扶领域,我们携手阿坝师院经管学院党委打造“周末课堂”品牌,累计开设72期留守儿童兴趣班。课程涵盖创意绘画、书法、手工编织等丰富内容,惠及2160人次。曾经内向寡言的留守儿童,如今不仅会绘画,还会独立完成手工品。每逢周末,阿坝师范学院教室里色彩斑斓的画作、清脆悦耳的欢笑声,为村庄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寂静的村落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初来乍到的忐忑不安,到走在村里会被拉住唠家常;从对基层工作的茫然无措,到能牵头推进产业项目;从“她能行吗”的质疑,到“有事找文书记”的信任。如今的我,是村民口中的“心坎书记”,更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村里人”。未来,我将继续扎根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信任,与乡亲们一起描绘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刘家沟的日子像总书记点赞的“带劲豆花”一样红火温暖。

(作者系汶川县发展和改革局派驻水磨镇刘家沟村第一书记)

编辑:陈贤凤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