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庚
盛夏时节的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群山环绕、风光旖旎,庭院景观错落有致,休闲公园鲜花怒放……七八月份,这里的康养民宿入住率达95%以上,客人大多是来自省内成都、绵阳等市来此避暑的老人,一拨拨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作为驻村帮扶队员的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2023年7月,成都大学委派我到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帮扶单位的宣传员、联络员和组织员,我努力做好连接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桥梁”,架起高校智力与乡土实践的通道。
扎根:当好双河村村里人
2023年6月,知晓学校正在选派帮扶干部,我主动递交了申请。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我的决定,九十多岁的老妈妈话说得质朴:“你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农村出来,就该去帮助农民。”
回想起选拔面谈的过程,我倍感荣幸。学校非常鼓励我们非中共党员人士参与帮扶工作,我作为一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很幸运得到了这个机会。
双河村距县城10.1公里,位于南坪镇安乐片区偏沟内,海拔近2000米,是成都大学的定点帮扶村,虽然已脱贫,但全村主要生活来源仍主要依靠务工和务农,村里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是典型的留守村。群众空守宝山找不到致富之路,存在较大返贫致贫风险。
2023年7月26日,我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北八百里,驱车八个小时到达了双河村。崎岖的山路行车让人晕头转向,但一颗投入乡村振兴的心已然热切。
万事开头难。即使拥有二十八年的教学和教学服务工作经历,但初来乍到的我依然对帮扶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康养民宿旅游项目要如何进一步优化推进?公司、村“两委”及农户三者之间因为经济利益和管理方式产生的诸多摩擦要如何解决?这些都成为了我及工作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压茬交接的帮扶队员岳东红和警官谢鹏的指导下,我和帮扶工作队数次带着慰问品深入脱贫户、残疾户、低保户等困难人群和康养民宿旅游参与户家中闲话家常,拍照录音记笔记,倾听村民们的心声,面包和泡面常常成为一天的主食。
一个月下来,我走访了上双河、下双河122户人家,记满了整整3本笔记本,也记住了长期在家村民的名字和面孔,与村民见面时甚至能用当地的口音聊上几句,也能习惯当地的酸菜面、疙瘩子和拌面饭。强烈的高原紫外光让我变得皮肤黝黑,我常常自我调侃自己是村里的“编外村民”,不过村民总是对我说:“姚老师是在用心用情在帮助我们。”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架桥:校地联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高校有智力、创意,乡村有资源、需求,我的角色就是让两者高效对接。
2022年的双河村,人均年收入仅1万余元,村民靠种玉米、土豆和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短短两年后,这里却摇身一变,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来访领导和游客络绎不绝。这一惊人蜕变的背后,源自于我们驻村帮扶队员与成都大学的一场“校地联动”实验。
2023年3月,镇党委政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引入第三方公司,将74间闲置农房被改造成康养民宿,配套119个床位。庭院与露营地陆续建成,双河村第一次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旺季入住率90%,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共创收600余万元。
申创3A景区是一场硬仗。申报材料编撰、英文翻译等文书工作成为常态,打造景区品牌形象的宣传片更是一个大挑战。我邀请了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师生协助我完成这项任务,拍摄场景仍历历在目:为了一个特写镜头,13名师生挤在拖拉机上,冒着高原强紫外线,在崎岖山路上颠簸数小时;无人机坠入灌木丛,众人打着手电艰难搜寻。最终这支7分48秒的宣传片成为景区挂牌的“制胜法宝”,也成为县里各大帮扶工作会议的暖场片。
即使“3A景区”成功挂牌,也不得不面临淡季客源断崖式下跌的问题。2024年4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罗徕院长、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张娟院长率队考察,与村里签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组织34名师生到村开展为期四天的墙绘创作,最终成功将167平米的素白民房外墙变为了艺术景观,吸引游客“打卡”,一定程度上解决淡季客源问题。有了学校的帮助,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
不仅如此,我还邀请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的24名专家教授到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库支持。淡季引入美术学院写生团队,填补客源空窗期,盘活闲置客房资源,这种“高校引流+在地转化”的模式,使双河村从单一康养客群转向多元消费场景,淡季资源利用率提升超40%。
学校与乡村的资源配合,不是单向帮扶,而是双向赋能。高校为乡村注入创意与流量,乡村则成为师生的实践沃土。如今,双河村正谋划更大的蓝图:从“季节经济”迈向“全时旅游”,研学旅行、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正在路上。
当拖拉机轰鸣着驶过高原山路,当画笔在雨中点亮素白墙面,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沉睡的资源遇上了创新的思维,传统的村落找到了新生的密码。
稳固:泥石流中的“韧性纽带”
“做梦都想不到成都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会来帮助我,万分感谢!”受灾户杨代平眼含泪花,止不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2024年7月,九寨沟县遭遇了强降雨天气,接踵而至的泥石流如猛兽般侵扰县城。暴雨过后,原本景色宜人的“全国卫生县城”瞬间变得满目疮痍:白水江河道多处堵塞,江面水位暴涨;张家湾一带发生内涝,道路中断;刀格坝村32户70余间农房被淤泥杂物掩埋……现成多地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万元。
尽管我所在的双河村由于海拔较高,并未受到泥石流的直接波及,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依旧毫不犹豫投身抢险清淤工作。4个半天的轮班艰苦劳作下,我的鞋子磨破了,手上也起了泡。正在双河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也在带队老师郭嘉昒的带领下,步行五里路加入清淤抢险的队伍中,一起劳动至天黑。村第一书记郭树明也特意来到双河村向他们致谢。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泥石流吞噬一切的狂暴力量,至今回想起灾后撕裂的场景,心头仍止不住震颤。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殊死较量中,我与成都大学的师生们以行动传递温暖,和乡亲们的心紧紧攥成一个拳头,最终,刀格坝村32户112位村民得以平安脱险,成功避险。镇领导那句“你的用心用情,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至今想起来,心头仍是滚烫的。
近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在帮扶工作中,我掌握了农业种植、牲畜饲养、民宿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了与村民、村“两委”和公司多方沟通、协调、合作的方式,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两年来,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日渐丰厚,这是最大的改变,对我来说,亦是最大的收获。
从城市到乡村,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我期望,这座“桥梁”,争取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作者系成都大学派驻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