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昕
脚下这双运动鞋,鞋帮磨起了毛边,鞋底的花纹也浅了。驻村一年零九个月,它载着我,丈量着阿坝州九寨沟县郭元乡水沟村的每一寸土地。手机屏幕上那个跳动的数字,从初来乍到的“0”,到如今日均稳稳过万的“12000+”,早已成为我驻村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这一串串沾满泥土的数字,仿佛无声的勋章,诉说着我与水沟村114户乡亲从陌生到熟稔的历程。他们的门槛,早被我踏成了熟路。
敲门解愁事:脚印丈量民情厚度
“我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啥时候才能落下来啊?”刚驻村时,入户走访,推开一扇扇门,这样一句句沉甸甸的询问,是李大姐家、王大叔家等许多乡亲共同的揪心事。
入户核查户籍信息,宣传养老保险政策。
2018年高速路征地的遗留问题,成了压在325名水沟村村民心里的石头。李大姐家被征了地,参保却迟迟不见踪影。这不仅是她一家的难题,我和工作队的同志揣上厚厚的政策文件,成了乡里、县里有关部门的“常客”。
白天,我们一户户敲门,核对户籍,确认征地时间,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晚上,对照政策认真核实,反复琢磨思量后续解决事宜。那段时间,手机上微信运动的步数常常破万,腿脚酸胀,心里却更急。终于,当最后一户的参保手续尘埃落定,我坐靠在村委会的椅子上,看着手机屏幕上定格的“14000”,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脚上的疼痛也化作了欣慰。
当手机屏幕上弹出孩子班主任询问家长签字的留言,我心头掠过一丝歉疚,但看到乡亲们舒展的眉头,这份欣慰又暂时压下了心底的那丝酸楚。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乡亲们迟来的安心,更是对我这个“外来女书记”的信任。
沾露量民情:真心化开矛盾疙瘩
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还未消散,我已踩着湿漉漉的水泥路开始走村串户。
记得去年六月,梨树沟修机耕道产业路,要埋灌溉水管。魏大爷和朱大爷两位老邻居,为了埋管争得面红耳赤,眼看要耽误工期。我和工作队员闻讯赶到地里,当起了“和事佬”。在两位倔强的大爷和施工队之间,我们前前后后跑了十几趟,田埂上、沟渠边,反复解释、耐心劝导。汗水混着露水浸湿了后背,最终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融化了坚冰,两位大爷握手言和,管道顺利埋下。
这样的“鸡毛蒜皮”,在村里时有发生。我的经验是:脚步要快,耳朵要灵,心要诚。无论是高速征拆的遗留疙瘩,还是邻里田间的摩擦,只要听到风声,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依托“支部带头、党员包户、网格排查”的微网实格,我们一件件梳理化解。驻村以来,历经大大小小30多件事,多数就像在这家门口、那田埂头,都被我们的脚步和诚意悄悄抚平了。
上门为李大娘办理低保手续
一次走访,撞见汪大娘蹲在院坝里抹泪。丈夫脑出血偏瘫在床,两个孩子学费压得她喘不过气,墙角的脆红李、核桃堆着卖不出去。我蹲在她旁边,听她絮絮叨叨说了近两个小时。临走时,她吞吞吐吐问了我一句“可以帮忙申请低保吗?”第二天,我便带着她辗转医保、民政、残联等几个部门去咨询,临时救助、农村低保、残疾补贴等能争取到的政策都为她努力争取。如今再去她家,大娘脸上的愁云淡了,话里话外有了光亮和盼头。
奔走富民路:汗水浇灌希望
“书记,咱村就一条通村路,几十年了!种的果子蔬菜,全靠人背出去,哪能发展产业嘛?”一次在村委会,有村民急切地向我反映。
这瓶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产业要兴,路必须通!我和村“两委”班子反复商讨,一次次跑乡党委、跑县农业农村部门,磨嘴皮、递方案,最终争取到16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修建水果改良机耕道产业发展路和配套灌溉设施。
刚过一山,新难题又来了:修路要占地,涉及80户乡亲。怎么才能让大家的利益不受损?“富口袋,先得富脑袋!”我和村干部们分头行动,组织种植大户、产业带头人,在院坝里、大树下开起了“坝坝会”。掰开了揉碎了讲规划、讲前景、算长远账。一遍遍沟通,一次次算账,乡亲们心里的疑虑渐渐消散。
当推土机轰鸣着开进水沟村,看着乡亲们眼中闪动的光,我知道,打破几十年运输瓶颈、通向富裕的关键一步,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一位大嫂笑着说:“这妹子有股韧劲儿,为了咱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我们信她!” 在那一刻,所有的奔波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
协调推进产业路建设
驻村的日子,丈量我足迹的,检验我工作的,是乡亲们脸上舒展的笑容和越来越有奔头的生活。“我们多走一步,群众的烦恼就少一分,幸福感就加一分。”这是我的驻村信条,也是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最朴素的担当。
(作者系中共九寨沟县委宣传部派驻郭元乡水沟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