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征程中,年轻干部作为生力军,应该将各项年轻优势有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
理论落地有“方”,知识赋能破难题。年轻干部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是宝贵的治理资源,但知识不能束之高阁。核心在于找准“结合点”,要将书本理论、专业知识与千差万别的基层实际深度嫁接,精准识别问题的根源与症结。以常见的“居民停车难”为例,仅靠简单划设车位往往治标不治本。具备相关知识的年轻干部,能够从城市规划、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视角,综合分析车位资源分配、居民公约、社区发展潜力等深层因素,从而设计出更系统、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更要搭建“转化器”,通过创建跨部门、跨领域的经验交流平台,鼓励年轻干部总结提炼实践中的“微创新”和“土办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治理工具包”,真正让理论知识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结出“善治”之果。
数字治理有“度”,科技赋力增效能。科技无疑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强大引擎,但绝非越“智能”越好。关键在于把握“需求导向”,年轻干部需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宇,摸清群众真正的痛点、治理的堵点,并科学评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与居民接受度,确保技术精准服务于治理需求,而非制造新的壁垒。例如,在推广“智慧社区”类线上平台时,部分老人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应通过优化平台语音识别和简化操作,并保留传统电话服务和网格员上门代办等渠道,让科技应用既提升信息传递和办事效率,又充分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为民服务有“为”,知行合一促善治。知识为基,科技为翼,最终要落脚于行动与服务。年轻干部贵在敢于“破旧立新”,主动学习运用前沿治理理念和新技术工具,不断更新认知和方法,勇于探索复杂问题的更优解法。重在善于“穿针引线”,充分发挥协调枢纽作用,积极推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深入一线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核心在于坚守“为民初心”,将知识赋能、科技赋力的成果,转化为更精细的公共服务、更高效的矛盾调解、更温暖的人文关怀,以群众实实在在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准。
广大年轻干部当以知识为帆,以科技为桨,以实干为舟,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乘风破浪,用心用情用力绘就一幅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饱含温度的“善治”新图景,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蓬勃的青春力量。
(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办事处 赵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