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从机关干部到高原上的“引路人”
2025-06-26 11:18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姜林

最初,踏上这片高原上的土地时,我的想法很实在:为乡亲们解决些眼前“看得见”的困难。但当我亲眼看到牧民们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感受到他们眼中对现代种养技术那份热切的渴望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产业振兴,光“授人以鱼”不行,必须教会大家“捕鱼”的本事!要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畜牧科技这把“金钥匙”,真正走上致富路。

一年时光匆匆过去,我奋斗的身影留在了庭院蔬菜大棚的搭建现场,留在了推广牧草种植的牧场,留在了为牦牛保险理赔奔走的路上,更留在了我们一手推动成立的村集体高原农技服务中心……那天,村里的后备干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拉玛泽旦,真诚地喊了我一声“老师”。我忽然心头一震,原来,我的身份早已在高原的风霜雨雪中悄然蜕变,从最初“授鱼”的帮扶干部,变成了在高原搭建起一座特殊“讲台”的引路人、授业者。

市场的启蒙,牦牛背上的“金桥”。

高原第一课:筑金桥,牦牛驮出致富路

看着牧民们守着牦牛这“草原之宝”,却常常为销路发愁,我心急如焚。我们团队积极与周边企业、交易市场对接,全力搭建起牦牛销售平台,在牧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金桥”。当1320头承载着牧民心血和希望的牦牛,带着草原的气息走向远方时,我看到了牧民们眼中有了变化,曾经的迷惘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市场规律的初次认知和一份笃定的信心。这堂课,我想分享的是如何让草原的丰饶馈赠,实实在在照亮大家的生活。

农技服务中心,群众的技术“靠山”。

高原第二课:引智泉,科技扎根牧草青

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革新,推动成立村集体高原农技服务中心,就像在草原上点亮了一座灯塔。我们推广科学种草方法、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等,努力改变当地沿袭已久的旧习惯;我们“手把手”培训,培养出13名本地技术骨干,更欣喜的是看到两名高校毕业生选择扎根家乡这片沃土。当乡亲们逐渐掌握了新技能,看到畜牧科技不再是书本上那遥远的词汇,而是群众手中能增收致富的“点金术”时,我内心无比欣慰。这堂课,我们共同把智慧的种子,深埋进这片热土。

帮扶基金“托底的温暖与善的能量”

高原第三课:汇活水,精准滴灌解急难

如何让帮扶更有温度,更有韧性?我们设立了60万元的帮扶基金。帮扶基金像一池温润的春水,悄然浸润着村里1221户人家的心田。它及时化解了乡亲们遇到的“小急难”,是大家口中的“便民金”;但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着邻里守望、同舟共济的“善能量”。这张用温情编织的“兜底网”,是我和乡亲们共同的信念:纵有风雨无常,但党的关怀一直在身边,有彼此的扶持在左右,温暖与希望就永不会枯竭。

点亮“庭院微光”的特殊辅导

高原第四课:育金苗,方寸庭院焕生机

我们用3万元帮扶资金,为3户特殊家庭(残疾户、困难党员户)在自家院坝里建起了共计300平米的蔬菜大棚。哪怕仅是方寸之地,却为无力远行的人开辟出了家门口的生计。看着青翠的菜苗在院里一天天生长,仿佛那些曾被生活困境暂时遮蔽的生命,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堂特殊的辅导课,轻轻推开一扇窗,让阳光和希望,重新洒满他们的心田。

驻村笔记:驻村帮扶我们最终要交还的,是村民们自己执笔的人生答卷。从最初的“输血”扶持,到如今逐渐萌发的“造血”能力,每一次播种,都期待着收获一个自主、充满活力的未来。这份从“帮扶者”到“播种者”的蜕变历程,正是我们驻村干部在这片辽阔高原上,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用心血书写的最深沉、最富生命力的“引路人”答卷。

(作者系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派驻阿坝县麦尔玛镇莫哇洛村第一书记)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