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资飞
站在新落成五指山现代竹产业园区的观景平台上,我认真倾听村党支部罗书记向上级领导汇报村集体经济收入数据——从两年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如今年入近30万元,指尖触摸到的每一寸竹编护栏都在诉说蜕变。两年前的那个酷暑,当我背着行囊翻过神木山最后一道山梁时,绝对想不到,这片被云雾缭绕的土地,会给予我如此深刻的启示。
晨曦下的张村村五指山现代竹产业园区
让党旗在神木山上随风飘扬
2023年7月,初到张村村那日,村委会墙角的党旗沾着蛛网,党员花名册上的53名党员中竟有18人长期在外务工。在老党员王老伯家,我见到他病倒在床,仍坚持用收音机听新闻联播,箱底整整齐齐码着历年《党员证》。“资书记,我这身子不中用了,但每月5号的党费……”老人颤抖的手捏着皱巴巴的五毛钱,让我瞬间红了眼眶。
我们连夜设计张村村党支部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方案,先后和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组织部等5个二级党组织建立基层党建结对共建关系,加强对张村村“三会一课”的深入指导和党员的发展培养,并牵头组织党员同志赴贵州桐梓县、云南昭通绥江县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当地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建立张村村党员微信群,通过视频会议、电话联系等形式让漂泊在外的流动党员重归组织。当在福建打工的党员再斌同志隔着屏幕向与会党员提出要靠竹吃竹,新建竹产品加工厂,走竹产业深加工品牌化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后,参会的老党员们纷纷鼓掌。还有退伍回来的党员同志郭大哥,在我和驻村工作队员的不懈努力下,鼓励他在园区发展民宿经济,帮助申请政策性资金30万元,并积极通过定点帮扶单位、个人力量等帮助其引流,以点带面,也带动了附近其他农户共同发展民宿经济。
在竹海深处播种致富希望
向来张村村开展“以购代帮”活动的乐山师院农工党支委成员介绍食用笋
“守着万亩竹林、千亩茶叶,却要外出打工,这滋味比黄连还苦。”村民大会上,老篾匠周二叔的叹息刺痛了我。通过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摸清底数,我提出了“产业留人”的发展思路和文农旅融合发展的系列举措,同时面对“食用笋价格好,但产量跟不上”这一瓶颈,积极对接乐山师范学院专家团提供科技支持,为张村村研发出竹纤维高分子菌肥,让竹笋产量提升30%;在中省资金和乐山师范学院设备资助资金支持下建起来的竹笋加工厂,彝族妇女小米削笋的手速让大学生志愿者看直了眼——十秒剥笋,日赚两百,曾经沉默寡言的她如今成了技术培训师。
“网络红利惠及了大多数农村,我们的高山笋是否还搭得上这趟便车,我们的好笋要怎么样才能走出大山?”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发出了灵魂一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8月,我和驻村工作队员牵头成立了四川竹乡农旅强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并积极探索创新销售模式,2024年抢抓中秋国庆双节同庆机遇,大力推进秋笋礼品团购和线上销售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24年9月,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主动靠前服务,牵头组建农产品“帮帮卖”团队,通过搭建线下销售及产销对接平台,开展“以购代帮”、消费帮扶等形式,帮助村民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难题,为村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每到周五,张村村委会就热闹起来,村民们把背来的鸭子、蔬菜、腊肉等农特产称重装车,对于部分行动不便的村民,驻村工作队便会主动开车上门收货,通过“线上预订+上门揽收+定点取货”方式畅通供需渠道,让村民们的土特产卖了个好价钱。截至目前,团队已通过线上+线下帮助张村200余户农户销售高山鲜笋、白菜、冬瓜、南瓜、红苕等农副产品,销售额达10万元。通过在乐山部分小区、乐山师范学院内设置销售点,进一步畅通产、供、销渠道,构建起农特产品常态化订单式销售机制。
使教育帮扶星光点亮山村
“资叔叔,我考上师范大学了!”小莉捧着录取通知书冲进村委会第一书记办公室时,我正整理着第60份助学档案。两年来,我们争取到乐山师范学院教育基金会的支持,让村里走出了2名硕士生、24名本科生、23名专科生、46名高中生。更让我欣慰的是,曾经因贫面临辍学的湘兰,如今也走出了大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资叔叔,我想读书!”面对因心理状况不能入校上学、眼里满是对知识渴望的小罗,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赶紧联系我以前的学生,现在已在学校从事教学的秋霞老师,从乐山市赶过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定期提供学习辅导。每年暑假,我还积极组织乐山师范学院师生团队为全村学生开展暑期支教、普通话推广等系列活动,为山村的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如今,在争取学校项目资金建立起来的园区图书阅览中心,每晚灯光准时亮起,照着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也照着墙上那幅用竹叶拼成的中国地图——每一片叶子都指向远方。
每当夜幕降临,我独自走过新硬化的产业路。月光下的食用笋产业园区泛着银辉,民宿的灯笼在风中轻摇,观鸟基地传来白鹇的清啼。手机突然震动,是村民发来的短视频:星空下,村委会广场正在放映《我和我的家乡》,精神矍铄的老支书对着镜头竖起满是老茧的大拇指。背包里的驻村日记已写满三大本,但我知道,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片“沉寂山乡”,会随着一位“第一书记”的赤城与坚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我悄悄在五指山上的楠木树下埋了株竹苗——来年春天,当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位“第一书记”时,这片土地自会给出最动人的答案。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派驻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张村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