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直面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群服务中心则是社区服务党员群众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充分发挥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分层分类建强党群服务中心、集约高效布局功能服务、多元共治提升治理实效,让党群服务中心走进群众“心中”,成为党领导社会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突出“实”的导向 筑牢政治引领的主阵地
龙泉驿区公园路社区党员志愿者在“龙小驿”为环卫工人送上爱心早餐
“单子不多的时候就到这里歇歇脚,冬暖夏凉,可以免费饮水、充电,非常方便。”在龙泉街道“龙小驿·暖心之家”休息歇脚的外卖小哥说。
近年来,龙泉驿区聚焦强化新兴领域党的建设,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高流动、易变动的工作特点,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进社区、进街区、进园区“三进”行动,形成“1+10+125+N”的四级阵地服务体系,将政治引领、续航补给、调解援助等功能汇聚于一体,做到新就业群体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就近就便合理布局。坚持有阵地、有资金、有制度“三有”原则,统筹“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综合考虑服务半径、交通状态、人口密度等因素,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建设10个镇(街道)、12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构建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集约完备、服务互联互补的阵地体系。
可感可及全面覆盖。推动阵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整合园区企业、商圈市场阵地空间,融合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赋能等多重场景,建设旅游景区、小区(网格)等党群服务站点275个,针对货车司机、骑手外卖小哥等设置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38个,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
开门开放丰富形式。聚焦激活“神经末梢”强化机制创新和场景营建,坚持“开门迎客、开放聚能”思路,线下搭建“网格花车”“微站”“格格工坊”等流动服务平台,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载体,构建“格子铺”“反转网格”等便民微场景,提供矛盾纠纷调解、事项代办等便民服务,推动党组织和党员活跃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
创新“融”的路径 打造惠民利民的大平台
龙泉驿区洛带镇老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
近年来,龙泉驿区大力开展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化亲民化建设,发动行业协会商会、社会组织和党员骨干等碰撞需求、共商建设、供给服务,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服务提质、运管提效,既做好“面子”,更做实“里子”,让党群服务阵地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烟火气。
“我们集中清理了党群服务中心挂牌和上墙制度,同时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场地最大化’的思路调整空间布局,阵地更加清爽、功能更加丰富。”洛带镇老街社区党委书记介绍。
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龙泉驿区全方位深化基层减负赋能,精简机制牌子、证明事项、考核创建、信息系统,让干部从“忙事务”向“强治理”转变,阵地使用从“抓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空间融汇健全功能体系。按照“让群众便捷便利、省心省力”的服务理念,明确党务、政务、社会、人才、文化五大基础功能,拓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特色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常态管理,严格执行村(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让党群服务中心环境更优、服务更好、效率更高。
力量融合优化服务供给。以破解“经营主体不愿干,政府兜底不好干”问题为切入口,充分发挥社区保障激励资金项目链接和杠杆作用,健全“社区合伙人”、积分兑换等联动机制,探索“场地换服务”“公益+低偿+市场”模式,供给体育运动、托育养老、技能培训等30余项服务,做强全时段、全龄段服务功能,打造可感可及的“家门口”便民服务体系。
资源融通提升运管实效。坚持建好、用好、用活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用好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盘活人力、场地、文化等各类资源和服务力量,开展居家养老、道德讲堂等特色活动,创设柏合草编、土陶制作、蓝染手作等非遗工坊,实施社区集市、社区咖啡等普惠性盈利项目,部分收益反哺社区,提升社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融合自治内生活力,让社区为民服务更有底气。
做好“治”的文章 构建协同善治的新格局
龙泉驿区龙泉街道书南社区开展“书南夜话”议事协商活动
“社区议事协商主要依托居民议事会,但我们也结合实际搭建‘书南夜话’这样非正式的平台,就在党群服务中心外的广场上开展,方便居民下班后参加,形式更加灵活。”龙泉驿区龙泉街道书南社区党委书记说。
搭建“共议”平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试点开展“镇(街道)—村(社区)—小区(院落)”三级联动议事协商,创设“书南夜话”“宁江夜话”等议事平台和“书记开放午餐日”“流动民主餐车”等移动协商场景,常态化开展“爱邻(20)议事日”活动,共商共议解决停车难、公共设施老旧等问题200余件,切实将“群众呼声”转化为“治理强音”。
凝聚“共建”队伍。深化“五社联动”,着力破解基层治理末端服务力量不足难题,孵化“520红娘工作室”“玉建美好居民自治小组”等自组织628个,培育“红星便民服务队”“红燕领航”等志愿服务队伍近1600余支,注册志愿者数量达17万人,活跃开展法律服务、医疗卫生、心理援助等多领域服务项目,架起党群沟通桥梁,激发“共治”实效。
激发“共治”效能。随着群众服务需求和社区治理难题的多样化发展,龙泉驿区智慧治理、线上治理正跑出基层善治“加速度”。龙泉街道公园路社区创新“邻里主播”、“家门口的AI课堂”、普法直播等新形式,以数字思政新场景构建起基层治理和社区文化传播的“空中阵地”,采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润物无声之中化党建优势、融洽干群关系、助力良法善治。
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龙泉驿区将继续用好激活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人人能参与、时时能参加、事事有回应的社会工作前沿阵地,助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
(供稿单位: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