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5年4月下/第8期
建设“共富共美”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2025-04-22 17:3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成都市郫都区深入实施城乡规划、功能、产业、要素“四个一体”行动——

文/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组织部

俯瞰郫都区蝴蝶村。图/刘贵明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市郫都区面积395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3个镇,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拥有“进可都市、退则田园”节点优势和“上风上水、八河并流”的生态优势。近年来,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郫都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系统思维、改革办法,深入实施城乡规划、功能、产业、要素“四个一体”行动,积累起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系列宝贵经验。

城乡空间一体规划,下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先手棋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先手棋。近年来,郫都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自然地理格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更加契合。

首先从打破行政区划边界破题,郫都区划定3个镇级城乡融合片区、25个村级多村连片片区,形成“1个中心城区+2个中心镇+25个中心村+100个新型社区”的城乡空间结构,集成编制了教育、医疗、养老、产业、物流等27个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有效衔接。

推动城乡空间一体布局,既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加强机制创新。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郫都区布局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和红色战旗、科创东林、花映红光等“两廊八片”,专班推进重点片区特色产业串点成线、成片、成面,着力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大美画卷。

在统一规划的同时,如何做到差异互补、各具特色?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支持安德、德源、团结等街道围绕川菜、影视文创等产业抓好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支持三道堰、唐昌等镇建设省级百强中心镇,鼓励“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承接城区制造、商贸、消费等功能疏解,不断增强中心镇村承载能力。

城乡产业一体推进,打造高质量融合发展“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城乡融合发展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持续的动力源泉。郫都区以镇域为基本单元,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农业产业普遍存在人均耕地少、产业链条短、价值低等问题,郫都区有序腾退低端低效苗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累计建设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8万余亩,连片打造5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建成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初步构建以优质粮油和韭黄、生菜、大蒜、圆根萝卜四大地标产品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同时,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引导川菜园区企业下乡,布局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等项目,推动周边建设种植基地,培育省市星级园区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带动就近就业、村民“离土不离乡”。

针对乡村产业品质不高、城市载体资源有限问题,大力实施“农业+”融合战略,围绕构建“生产制造在园区、总部科创进乡村”产业融合格局,引导电子科大、华为等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进乡村,布局田园总部、林盘科创空间,有机植入研发设计、大咖工作室、游学研学等业态,建成袁隆平种业硅谷等研学基地4个,带动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20亿元。

城乡要素一体配置,破除“人、地、钱”流动障碍

要素一体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破除妨碍“人、地、钱”等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郫都区以改革的思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序引导人才进乡村、资金到农村、资源变产业。

聚力做活城乡融合“土地文章”,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把农田集中连片整理和撂荒地整治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探索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方式,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盘活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入市土地117宗2742亩、成交额26.83亿元。

聚力激活城乡融合“人才引擎”,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实施“大师驻村”“高校+支部+农户”结对等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余人,吸引企业家、大学生等5000余名人才下乡兴村,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聚力盘活城乡融合“资金流量”,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财政预算优先方向,收拢“拳头”集中财政资金力量,增强对特色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大事要事财力保障。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整合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建立健全农村资产抵押担保等机制,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房财产权等抵押融资254笔8.7亿元,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农业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