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案例
文/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姜海洋 林诗卉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走出了一条民办高校高质量党建特色之路。学校先后荣获全省“两优一先”、教育扶贫、“三全育人”等15项重要表彰。学校获评全国样板支部2个和全省样板支部1个、“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荣获全省高校“四好”班子20强。
着力构建领导机制,充分发挥把方向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有机统一。学校把党组织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与理事会、行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理事会、党委、行政班子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形成了协调、顺畅、高效的政治保障和决策、执行、监督运行机制。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涉及民办学校“三重一大”事项,党委全面参与讨论研究;涉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事项,由党委研究决定。党委全力支持学校理事会和行政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理事会依法依规决策,行政班子依法依规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保证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个环节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党组织对学校重要决策实施的监督,召开“双代会”,定期组织党员、教职工代表等听取校长工作报告以及学校重大事项通报,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确保学校按照党的要求办学立校、教书育人,学校是四川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坚持理事会领导与行政执行有机统一。学校通过制定学校章程、优化法定程序,推进行政领导班子进入学校决策层管理层,党员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进入党委班子,在理事会与校长之间构建了顺畅高效的执行机制。学校理事会全力支持和保障学校(校长)自主办学。学校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行政自主、人事自主、财务自主和资产独立四个方面。发布领导班子成员责任清单14项、党委书记18项、党委32项。学校通过章程的形式,确保学校管理层“三自主一独立”,享有高度自治的办学环境,优化了理事会与校长的关系,实现举办者和管理者的“管办分离”。
坚持团队管理与民主管理有机统一。首先,实施“借智留人”工程,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团、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组织,确保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其次,发挥群团社团组织作用,成立工会、团委,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建构起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发挥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团结师生员工,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协调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关系,增强了师生员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优化了管理团队与教职工队伍和学生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共同治理和民主监督。
着力优化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引领力作用
切实健全建强党的工作机构。设置党建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教师工作部、武装部、保卫部、纪委办公室、保密办公室、外事办公室等,实现党的工作机构应设尽设100%全覆盖。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着力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党建思政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务思政队伍。党务人员应配尽配100%全落实,每个院(系)配备1至2名组织员,建强党务工作团队。印发《基层党组织工作指导手册》,规范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主要任务,包括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入党积极份子培训、预备党员转正、“三会一课”流程共24项,操作性强,达标率100% 。
切实健全党组织体系架构。按照“学校党委—院(系)总支—基层支部”纵向体系结构,“机关部门支部—教师支部—学生支部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支部”横向并行架构,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形成网络化,实现党组织100%全覆盖。教师支部按照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学生支部按照年级、班级或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类支部依托项目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学生公寓设置支部。行政、管理、后勤部门等机关支部按照系统、部门设置。优化资源配置,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单独组建”方式,方法灵活,类型多样,加大在低年级建立党组织力度,优化年龄、性别、学历、资历结构,科学组织布局,实现总支、支部、党小组应建全建,党员应编全编,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发挥作用。
切实配齐建优党组织书记队伍。总支书记由专业学院、书院院长“双肩挑”,“双肩挑”达100%;教师支部书记通过学科、党建“双带头人”培育,选拔党性观念强、业务精湛、有群众威信、无私奉献的党员且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双带头人”达100%;学生支部书记由优秀辅导员党员担任,应优全优100%;行政、管理、服务等机关部门支部书记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应强全强100%。通过以上“四个百分之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整体推进、优势突出、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五个基本”(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入手,引领推动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信息化,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构建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生命线作用
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作为首要责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构建党建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领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专业建设,严把教材关,优选教材资料,设定学分分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确保思政课程的教学时间、人员、内容、效果落实。通过各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业余党校和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打造红色文化走廊、“国旗下的誓言”演讲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名师工程,遴选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综合素质好的教师担任骨干教师授课。通过“党政领导思政课第一课”、党委中心组、“三会一课”、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面对面关注师生的热点敏感问题,解疑释惑,春风化雨、铸魂育人。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育管理范畴,强化“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意识,引导教师牢牢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塑造了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业务精湛、崇尚荣誉的良好风气。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党委印发《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签订《意识形态目标责任书》,不定期发布《舆情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话语权。围绕党建工作、教育教学、学科专业、科研实验,着力强化舆论主阵地建设;组织正面宣传,深化正面教育,突出正面引导;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抖音,与时俱进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吸引力。强化网络管理和行为约束,规范信息审批发布流程,紧盯课堂会堂礼堂,管住教材图书校园网络,坚决把控住思政领域的关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学风,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产教融合、校地联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推进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提高毕业生优质就业率,深化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爱师生成长,凝聚人心力量,增进对党的感情。
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依托知联会、留联会等群众团体和学术研究组织,深化思政教育,拓宽工作空间,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民族大团结教育,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建设民族大家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党外知识分子和优秀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完善把“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打通思政教师、辅导员职务职级并行“双晋升”通道,营造潜心育人、潜心科研、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工作环境。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配套的特殊优惠政策,从评优晋级、提拔重用、目标绩效发力,向少数民族师生和党外教师倾斜,增强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吸纳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合壮大党的力量,严密防范宗教渗透,坚决禁止传教活动。
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围绕“有办学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的学生”,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和创新创造”为两翼的培养模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优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机制,打通大思政“最后一公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育教学实践平台、质量效益评估平台,提升三全育人质量。优化顶层设计,深化资源融合,抓住育人要素,构建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提供保障条件,整体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体系建设,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打造360度育人环境。“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专本融通、四方协同:“三师四能”中职教师联合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着力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带队伍作用
突出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原则,制定《学校人才建设总体方案和党建队伍培养方案》,对党员、干部、教师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牢牢抓住党组织书记队伍,坚持以上率下、模范带头,党组织书记以身作则,躬身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找准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抓住党务思政队伍,搭建党务思政队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台,建立党务思政队伍“党建、学科”双培养机制,实施“党建、学科”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好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党务思政队伍在事业前途上有进步,在学科学术上有成果,在评奖晋级上有指标,在福利待遇上有保障,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抓住党员骨干队伍,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学习教育体系,加强思政教育和党史教育,突出政治引领,强化党规党纪意识和知识技能培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参观研学活动,开阔视野,拓宽格局,学习先进,增强本领,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术带头人直接联系培养优秀教师入党机制,将团组织“推优”作为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的主渠道。通过出版党建教材、组建党课教师团队、整合线上线下党建资源,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抢占党建工作主阵地,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突出目标绩效的导向示范。坚持目标绩效正向激励,把党建工作考评纳入学校目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摆到重要位置,进行统一部署,统抓督导落实,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党委落实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明确基层组织及党员经费保障标准,依托党建专项经费开展学习强国、“两学一做”、中心组学习、“七一”表彰、党组织生活会、党建“双创”品牌等系列活动,增强抓党建工作的荣誉感。着力构建规范化的党建工作目标体系,出台了《二级党组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设置“5个共同项目+1个创新项目”共26项指标体系,制定“抓党建、促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办法,突出党建考评重点,量化目标绩效分值,采取个人自评与组织检查、现场述职与书面述职结合的方式,组织群众评议,进行量化打分,总结工作成效,查找突出问题,分析产生根源,提出破解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强化党建考核结果运用,党委把党建工作质量作为党务思政队伍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与目标奖励、职务晋级、重用提拔、评优评奖、培养教育、奖励惩戒、整改落实、追责问责挂钩,激发党员内生动力。
突出特色项目的创新示范。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抓党建,深化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创建“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案例”典型范例,深化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和优秀“支部工作法”提炼,设立党建课题研究专项经费。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党委制定《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印发《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立项指南》,发布《创新党建工作研究课题》,出台《党建“1+N”结对共建方案》,发动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进特色党建项目创新,17个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单位62个。第二,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中心工作之中,重点围绕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党组织参与决策监督、推进党建人才队伍建设、校地党建结对、党务思政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等方面进行党建特色项目创新,以党建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第三,把党建工作经费和物资保障纳入年度经费预算,重点党建项目专项预算,计划外特殊党建项目追加预算,全额保障,形成党建目标和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党建项目与学校“双高”“提质培优”项目等互为促进,重点突出,整体推进。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重点科研项目资助,“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编号:SXJS2024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