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四川省教育厅开展了“最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遴选活动,评选出10名“最美教师”、3个“最美教师团队”,以期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最美”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本期,记者来到校园,探寻老师们的育人点滴。
文、图/《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剑门关下、清江河畔,剑门关高级中学便坐落于此。8月23日,随着新生军训、高三复课,寂静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又热闹起来。齐永朋早已准备好新学期的教案,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每一讲的内容都用PPT呈现,很多知识点还配有丰富的图片,清晰明了。
“化学是枯燥的,如果我讲的课连自己都不想听,又怎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相比高三化学老师的身份,齐永朋更愿意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与他们像朋友一般相处。
齐永朋为高三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仪器。
“用爱与责任陪伴学生”
当老师,是齐永朋自小的梦想。上小学时,每逢春节,村里人就会请语文老师写春联,他便和同学们围在课桌前看老师提笔挥墨,“村民拿着春联,个个都很开心。”从那时起,齐永朋的教师梦萌芽了—老师带给人快乐,也受人尊敬。
高考时,齐永朋选择了化学师范类专业。由于成绩优异,大四那年,他被一家酒企“相中”,成为定向签约实习生,从事精细化工检测工作。“我读师范就是为了当老师,怎么能在最后关头放弃。”2005年大学毕业时,他放弃进入薪资优渥的企业,来到剑阁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那是剑门关高级中学的“前身”—剑阁县沙溪中学。由于地处山区,观念落后,一些学生想着过两年就外出打工,没心思学习。齐永朋便在教学之余走访学生家庭,为他们提供帮助。于是,校园里多了一个讲课有趣的年轻老师,山路上多了一个徒步行走的陌生人,学生家里多了一个苦口婆心的“劝学者”……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但要用扎实的教学功底教书育人,也要用爱与责任陪伴学生成长,才能不愧对这一赞誉。”饱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齐永朋持续深耕班主任工作,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他尤为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发现与培养,坚持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班级中互相取长补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班风。多年来,齐永朋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他也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
“寝室里没有桌子,他们就在床上写作业;上课时,每一双眼睛都流露着求学的渴望。”2018年,齐永朋和同为教师的妻子,主动请缨到凉山州雷波县曲依乡中心校支教。回想那三年的支教经历,齐永朋记忆犹新。
曲依乡中心校大部分是彝族学生,留守儿童很多。齐永朋时常和妻子利用节假日家访。山路坎坷,常有飞石,单程徒步三四个小时是常事。语言不通,他便请学生一句一句翻译;遇到困难家庭,夫妻俩还会自掏腰包施以援手。
渐渐地,孩子们乐于与老师交流,乐于在班级中锻炼自己,乐于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他们也懂得了感恩,常常害羞地递给齐永朋几个核桃、几颗糖,或者一个雷波脐橙、一张写满祝福的卡片……
带头组织各科教研活动、给老师上示范课……为了提升当地教育教学质量,齐永朋想尽办法。他通过奖品激励、语言鼓励、小组互助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齐永朋所教班级成绩大幅提升,2020级近20人考上了雷波县民族中学等优质初中。
“支教的意义在于,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前往更广阔的世界。”齐永朋说。
“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无论是在剑门关高级中学任教,还是在曲依乡中心校支教,齐永朋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严慈相济,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放过每一次表扬的机会。他还和学生达成了“互相监督”的共识。
有一次,齐永朋让学生晚自习时找他拿批改后的化学试卷,谁知,学生找到他时,他正忙于其他工作,压根没批改。“哈哈,齐老师说话不算话,要批评!”学生的话让齐永朋红了脸,他连忙表态,“老师错了,以后跟同学们约好的事,我一定办到,绝不食言!”
“以真心换真心”是齐永朋从教19年的心得。曾经,班里的女学生小陈突然情绪低落、成绩波动。细心的齐永朋发现后,便与她谈心,原来,小陈因为家庭原因,面临休学去打工的无奈选择。“还有半年就高考了,上大学才是你的出路!”齐永朋不但严词打消小陈休学的念头,还多次与其父沟通,为她争取继续上学的机会。
后来,小陈顺利考上了大学。今年,她已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前往西班牙攻读经济与商业学博士。“齐老师,你当年对我说,‘走好自己的路,莫让乱花迷人眼’,如果不是你的教导,我走不了这么远。”今年4月,去往西班牙之前,小陈特意找到齐永朋叙旧,表达深藏多年的感激。
很多时候,齐永朋会从化学的角度看待教师工作,“成长就像化学反应,老师就是催化剂,帮助学生完成其中的质变。而催化往往就发生在某些特定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