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9月上/第17期
凝聚“大党委”合力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24-09-05 14:5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高杰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与深化,客观上亟需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构建更为高效、紧密的协作机制,以破解资源要素配置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阻碍。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创新消除部门壁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形成了绵阳市安州区村级片区“大党委”机制、资阳市雁江区“大工委+大党委”模式等实践创新。这一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动员力,极大地促进了片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区域间的融合进程。

“大党委”机制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层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随着社区人口结构日益复杂、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基层治理模式往往暴露出服务力量薄弱、治理资源碎片化等现实问题。而“大党委”机制能够有效引领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以雁江区三贤祠街道为例,通过构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治理架构,该街道成功破解了区域内主体关系复杂、利益结构多元所带来的治理难题。在“大党委”的引领下,各类治理主体能够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大党委”机制为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下,基层普遍存在着要素流动难以突破体制阻碍、治理对象复杂多元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引领片区协同发展,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而“大党委”机制正是通过跨区域的党组织联合建设,促成跨部门、跨领域协作,引领片区内的各类资源实现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如安州区以特色产业片区为单位组建“大党委”,以片区“大党委”引领整合乡村资源,破解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不足等问题,并通过片区“大党委”组织联席会议的方式引导不同部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建立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稳定合作关系,不仅推动了猕猴桃、柑橘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还促进了片区特色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大党委”机制顺应了区域协同发展趋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创新形式。传统的党组织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由于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存在权责边界,区域间横向联合和层级间纵向协作的协调成本较高,“大党委”机制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如在雁江区的实践中,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不仅降低了合作成本,还增强了区域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安州区则以片区“大党委”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协同产业部门,推动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党委”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强化协同合作、整合资源要素等方式,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笔者认为,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大党委”将在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编辑:陈建佳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