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炎炎夏日,古人穿什么衣服?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与丝绸齐名的、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布料之一,夏布被称为纺织品里的“活化石”,它以苎麻为原料,因凉爽透气成为古人避暑纳凉的夏季服饰用料。《诗经·国风·陈风》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其中提到的“沤麻”“沤纻”,就是那时人们提取苎麻纤维的方法,可见以苎麻织布的历史源远流长。近日,记者走进“夏布之乡”内江隆昌市,探寻这一承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工艺。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隆昌市石碾镇的隆昌市非遗工坊(峻源棉麻纺织品有限公司),远远就能听见织布车间传出的阵阵机杼声。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一声声“吱吱”的机械拉扯声伴着木器沉重的“哐哐”撞击声,交织成一支古老的旋律。
屋外骄阳似火,屋内阴凉通风。在织布工坊里,四五台木质手工织布机前,各坐着一位技艺娴熟的手艺人, 他们一边快速地左右丢梭完成纬线织入,一边双脚踩动踏板控制经线移动,经纬线交合形成一匹不断伸展的、宽一尺余的米白色布匹。
“隆昌夏布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唐宋以来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竹、木构成的传统编织工具,保持了夏布的自然风格。”石碾镇文化中心主任向君向记者介绍,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经过代代相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2007年,“隆昌夏布编织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匠人将麻线穿过织布机的机扣。图/黎梦竹
从一棵小小的植物到一匹平整的布匹,再到人们身上的各色服饰,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工艺流程?
工艺——
一棵植物的神奇之旅
“苎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苎麻制成的麻布是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能穿的主要纺织品。我们现在说的夏布,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叫麻布。”说起夏布的历史,向君如数家珍,“元朝时,棉花在中国逐渐普及,到了清朝,棉花开始取代苎麻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成为制衣的主要材料。但到了夏天,由于麻布有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舒适等特点,所以人们还是喜欢穿麻布衣服,渐渐就将麻布称为夏布。”
据了解,在隆昌的农村,多数村民都会在房前屋后种植苎麻。隆昌的自然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苎麻生长,苎麻的质量也为上乘。当地人世代都会学习一些打麻、绩麻、织麻手艺,特别是一些老人,还会绩麻线卖给夏布厂。
苎麻到底长啥样?在非遗工坊的大门口,向君指着一大丛约一人高的绿色植物对记者说:“这就是苎麻。”
看似路边的一堆不起眼的“杂草”,却有着“天然纤维之王”的大名。随手折下一根苎麻主干,撕开其根茎上的一层外皮,再轻巧地剥离这层外皮,一条淡青色的苎麻纤维便呈现出来。“原麻经清洗、漂晒后,先用手指甲将脱胶后的纤维粘片划成细长的麻丝,然后将麻丝两端接头处掐细,在两线头约10毫米处拧成细绳状,再将线头与余下麻线搓合成长线,要求接头小、过渡平滑,以自然下垂的方式放于麻篮中后,将其绕成麻线团。”向君细说着绩麻的技巧。
记者尝试轻轻拉扯这一根根绿色的纤维,感受到一股充满弹性的坚韧力量。
那么,麻线搓成后是不是就可以直接上机织布了呢?
“还早着呢!”在非遗工坊的一个棚架下,工人张德海声音洪亮地否定了记者的猜想,“纬线挽麻芋子,经线要排线刷浆……”
六十岁出头的张德海与妻子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排线刷浆。
这是一个古老的半机动工序。只见他们轻轻前后摇动着几根穿排着数百根麻线的长竹竿,使之均匀地过浆后,再一根根整齐地吊挂在棚架下慢慢穿梭、自然风干。风干后的麻线经过大棚尽头的滑轮缓缓地回到他们手里,他们随之将其盘绕在一排排木桩之间。
“刷浆是为了去除麻线上的毛刺和接头,使之更平滑细腻。”张德海说,“如果不经过这道工序,织布时梭子都甩不动哦!”
夏布是一种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要成就一匹质地柔韧、纹路细密的夏布,需要历经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上机穿机扣、打重线、泡芋子装梭、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十几道烦琐而精细的工序。而这十几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倾注着匠人们的心血,蕴含着岁月的积淀。
夏布制成的衣服、折扇等。供图/隆昌市石碾镇人民政府
“在明清时,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隆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隆昌夏布省级非遗传承人向生荣向记者介绍,目前隆昌夏布仍畅销于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五十余个国家,经过后期精加工,制作成服饰、餐巾、窗帘、门帘等生活用品,颇受消费者青睐。
困境——
难以突破的附加值“瓶颈”
然而,向生荣开办的夏布厂在2011年就停产了。
向生荣10岁随父学习夏布编织工艺,为了保证自己生产的夏布品质位居行业前列,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行业一线,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亲力亲为。
“2009年,我患上了眼疾,加上工厂利润越来越薄,就没继续做下去。”向生荣说,相比机器生产的夏布,手工苎麻夏布更有质感,充满丰富自然的变化。但织好一匹手工夏布得靠天时地利人和,有很多不确定性,最明显的局限就是产量小、工期长、布幅狭小、品质不稳定、价格高等。
据向生荣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隆昌有好几个村子在生产手工夏布,一个村都可以开五六个夏布厂,但是2008年后,整个夏布产业断崖式地下跌,当地的一些夏布工厂马上就解散了。而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纯手工生产的夏布市场份额进一步缩水,目前整个隆昌也只有不到十家夏布编织企业,且都是以“企业+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传承。
“我们生产的夏布主要是坯布,属于粗加工,附加值不高。产品在国内没啥销量,基本是出口,对国外订单依赖大。”向生荣的徒弟——隆昌夏布县级非遗传承人、隆昌应鸿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应光分析了夏布市场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原因,“夏布的编织工艺水平,直接影响到面料的触感和质量。韩国和日本之所以每年仍会有一些坯布的订货,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夏布的前期织造质量较好,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掌握着更加适用的后期精深加工技术。”
技术是主要原因,人的稀缺和不可持续无疑雪上加霜。
走进峻源棉麻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脱浆车间,只见公司负责人杨显春20来岁的儿子杨臣壹正手握一根长木棒,高高地站在脱浆大锅的锅沿边,用力搅动着锅内沸水中的夏布。而他也是记者当天在该公司见到的唯一的40岁以下的生产者。
“他不在这里上班,只是空闲时来帮忙。”杨显春说,自己从事夏布生产已有30余年,公司的工人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用工老龄化,是目前隆昌夏布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在织布车间,记者通过与今年72岁的织布工罗元琴交谈得到了答案:以织布为例,工资为计件,工作时间长,收入不高。
“年轻人就算手脚再麻利些,收入也多不了太多。唯一的好处就是离家近。”罗元琴说,虽然家里的子孙们都多多少少学习了夏布生产,但多数出于兴趣爱好,“除非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否则是不会专门来做这个的。”
产品价格高,企业利润低,匠人收入低,产品附加值无明显突破,隆昌夏布传承发展似乎陷入瓶颈。“如果没有国家的退税补贴,夏布厂几乎难以为继。”郑应光说。
探寻——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以来,郑应光的夏布厂开始了新的尝试。
“这是我们正在研制的夏布扎染工艺,用的是天然染料蓝靛泥。”郑应光拿出一块染色尚不均匀的蓝色夏布样品向记者展示。同时,在他的库房里,还铺满了一匹匹从江浙发回的数字印花夏布。
“染色工艺还在改进,快成功了。”郑应光说,把夏布的脱胶、软化、印染、设计等后期精深工艺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才是拿到了提高夏布附加值的“金钥匙”。
记者在企业参观时发现,除了生产的纯正夏布,还出现了不少加入桑蚕丝、棉等纤维的混纺夏布,“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我们也在不断变通。”杨显春说,接下来他也会尝试进入文创产品的生产制作领域。
在隆昌非遗工坊的展厅里,夏布制成的服饰、团扇、刺绣包包、灯罩、装饰品等生活用品以及夏布书画等艺术展品琳琅满目,散发着独特的自然质朴之美。
“隆昌夏布品质精细,挺括不变形。进行脱脂处理后用作书画材料,不易腐蚀。”向君说,“由于口碑一直不错,近年来隆昌夏布还与国际大品牌尝试共创了一些联名文创产品。”
“隆昌具有悠久的夏布生产历史,在绩麻、织布等方面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省、市、县三级传承人共计5名,居家从事夏布工艺的农户3000余户,已经形成了产销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对于隆昌夏布未来的传承发展路径,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静给出建议,接下来,隆昌可尝试引入高校、头部企业等优质资源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对夏布创意设计、生产工艺、推广销售全链条进行提升。同时,加强品牌培育,多渠道加强宣传传播,进一步提升隆昌夏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文旅厅也将在专业对口的高校组织传承人培育,提升其创新传承实践能力。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天地间的热气还未褪去,郑应光带着工人晾晒的数字印花夏布,在微风中掀起了梦幻般的“波浪”。这些手艺人始终怀揣一片赤诚匠心,守护着夏布的千年古韵之美。
正在编织的夏布。图/黎梦竹
印染后的夏布。图/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