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9日,记者跟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见证并记录当地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文/陈静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薛萍 白杨健
站在高台远眺,崭新的柏油路如长龙般延伸至科尔沁沙地深处。高低起伏的黄色沙丘被道路一分为二,整齐连片的草方格似一张巨网覆盖在沙丘之上,牢牢锁住流沙。
起于乌丹镇巴彦呼交嘎查东侧,终于乌丹镇其甘嘎查与旅游路南线交叉路口,其白线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新建成的穿沙公路之一,也是当地防沙治沙卓越成效的体现。固沙造林、修复荒漠植被、打造特色产业……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把祖国北疆的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黄色沙海织出“绿色希望”
两三名治沙工人一组,铺草、培土、撒籽……建好草方格,再沿着方格固定滴灌带,给方格里的柠条浇水。即使戴着头纱、口罩、防晒袖套,“全副武装”的治沙工人依旧被晒得黝黑。两个月前,这些治沙工人就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沿路的沙地里忙碌。
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自西向东,内蒙古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国家“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都在内蒙古。
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超过700万亩,是赤峰市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
如何攻克治沙难题?翁牛特旗探索出“以路治沙”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把沙区切割成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进行综合治理。
“以路治沙”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让内蒙古治沙工程取得了卓越成效。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通车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等16条穿沙公路,建成“六横十纵”治沙网格体系。目前,翁牛特旗穿沙公路总里程达400多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
积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内蒙古正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2023年,内蒙古防沙治沙面积950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51%。
荒漠之上再造“秀美山川”
远处群山青翠连绵,近处层层梯田如绿浪翻涌。
三十年前,赤峰市敖汉旗三十二连山还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农牧业生产逢灾减产,“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一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今,黄沙退去,绿色尽染。敖汉旗有林面积已达572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543万亩,天然林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7%;草地面积106.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我这一辈子干了不少工作,但这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正事、好事。”山风呼啸,年近70岁的韩旭东站在山头,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场景。
1997年,时任敖汉旗萨力巴乡副乡长的韩旭东被任命为综合治理工程的总指挥。韩旭东和工程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动员乡里七八千名劳动力一起挖坑、植树、修梯田。历时25天,大家齐心协力修完了3200多亩梯田。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三十二连山完成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2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其中完成水保造林1.7万亩,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8020亩,农田防护林网30条、共2.5万米,打造敖汉旗生态修复基地1.5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尘滚滚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片片绿洲。
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扩展,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牢固。
荒山秃岭长成“金色良田”
松枝摇曳,葡萄藤蔓缠绕。顺着栈道走向马鞍山林场深处,转角处一块绿色叶状标牌映入眼帘,标牌上十个黄色大字格外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成绩单”,马鞍山林场的发展就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是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林场。6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接续奋斗,马鞍山林场森林面积已由建场之初的4.2万亩跃升至10.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提高到95.2%,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绿地海洋。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马鞍山村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深入挖掘整合人文历史、地理条件、特色产业等资源,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村容村貌、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产业富村”之路。
山葡萄种植、乡村旅游是马鞍山村的主导产业。该村村“两委”成立了蒙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优质山葡萄品种“双红”“左优红”,对山葡萄栽植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
此外,村“两委”成立了刘营子农家旅游合作社,发展农家乐12户,让观光旅游从单纯游玩景区拓展到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当地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销售渠道。目前,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收入约130万元,每户农家乐年均收入11万元左右,直接或间接带动100余名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
近年来,马鞍山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生态绿”孕育“产业金”,这两抹亮色共同绘就了北疆的亮丽风景。
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供图/李丰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