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学校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2024-05-28 17:21来源:四川党建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犹如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深刻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到“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远见卓识和深远洞察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也标志着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入了新阶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意味着新质要素、新质产业、新质劳动者和新质人才,需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创新。新质生产力也是大国博弈和制度竞争的关键所在,是其中真正的制高点。作为高校,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创新学科平台,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形成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学科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学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科的生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学科的支撑。高校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推动者,必须坚持高标准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优势特色,构建面向国家急需、支撑产业升级、服务区域发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作为一所布局在川东北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四川文理学院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把学科建在产业上,结合所在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情况,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地方良性互动、与产业耦合共生的新型交叉学科和专业,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去年,学校在智能制造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拟筹建无人机等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对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支撑。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学校获批四川省“优先培育”类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二是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科技创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创新人才汇集地和科技创新成果重要集聚地,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厚植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优势和底蕴,充分发挥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聚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四川文理学院坚持把创新建在人才驱动上,制定实施“塔石人才工程”系列计划,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引人才、建团队,并从人才成长需要出发,为他们制定务实的科研任务,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和优良的实验条件,保证科研时间,加强科研合作攻关,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近年来,学校在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获奖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学校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思考和把握育人的政治使命。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要紧紧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创建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式,加快培养储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四川文理学院坚持把校区建在园区上,通过与川东北地区重点企业、行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特别是加强多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实体,大力培养适应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施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着力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育人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营养,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不断强化人才成长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

四是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党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高校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凝心铸魂抓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政治标准抓实领导班子建设,突出选贤任能抓实干部队伍建设,突出育人聚才抓实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突出整体效能抓实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突出提质增效抓实党员队伍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建设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队伍,打造更多样板支部和标杆院系,建成有组织科研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和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车间,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黄涛)

编辑:陈建佳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