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1月下/第2期
高原上的“塘塘情”
2024-01-22 17:1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登巴洛桑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蒋筱青

1月12日,理塘县,最低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杭州市钱塘区驻甘孜州理塘县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奔忙在产业园区。

还有不足半年时间工作队就要“收队”了。“要抓紧时间帮助园区企业签下更多采购订单,让牦牛肉、酥油茶等特色产品走出理塘。”挂职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工作队队长叶小明和队员们抓紧时间推进各项工作。

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叶小明与40多名队员扎根理塘县。他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钱塘区与理塘县全方位开展合作,因两地地名都带个“塘”字,又被称为“塘塘合作”。地理相隔2400公里,海拔相差4000多米,两地能够合作什么?又如何开展合作?

工作队队长叶小明(左一)深入基层问需群众。

搭起坚实的“桥”

“人生的价值,就是被需要。”在叶小明看来,工作队开展好对口支援,一定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如何发挥?“必须建强组织,有不怕火炼的队伍,才能有干事创业的成效。”叶小明说。

来到理塘后,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在多方支持下,成立了“塘塘合作”专技人才临时党支部(以下简称“临时党支部”),探索建立“党建+人才+帮扶”工作模式,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点帮助理塘走出缺乏专技人才的困境。

“我们强化队伍日常管理监督,每年都要开展党性教育和作风教育,既确保帮扶干部在高原工作身体健康,还要让帮扶干部讲政治、讲纪律、当先锋。”叶小明说。

“这是浙甘两地区县结对,首个且唯一一个区县专技人才临时党支部。”理塘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娟介绍,“正好解了我们的‘人才之渴’。”

2021年6月以来,临时党支部“搭台”,与杭州乡村振兴学院等机构合作,依托东部地区培训资源和科技力量,开展了17期对理塘干部群众的培训;每年与杭州、理塘两地组织、教育、卫健等部门沟通协调,安排专技人才交流挂职、跟班学习,为理塘培训专技人才2700余人次;与杭州市科协等部门单位联动,围绕浙江“千万工程”等主题,开展“云上科技”帮扶、线下主题论坛、专家实地指导。

“成果最为显著的,是我们推动建成理塘县‘塘塘候鸟’专家服务中心,聘请严力蛟、沈立荣等来自浙江的专家学者为‘塘塘候鸟’专家,更好地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工作队队员、临时党支部书记周丹介绍。

如今,理塘已逐渐走出“专技人才较少、科技支撑不足”的困局,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都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理塘有所需,钱塘尽所能。不仅仅有临时党支部“搭桥”,通过这些年对口支援,钱塘与理塘还建立起党委政府高层互访、部门单位交流互动等工作机制,推动对口支援更加有力。

钱塘区在理塘县援建的牦牛园区项目。

落地蓬勃的“业”

理塘,海拔4000多米,被誉为“世界高城”。这里虽有壮观的美景,但海拔高、氧气稀、气候寒冷等挑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环境恶劣,导致资源匮乏、产业薄弱、人口稀少。”谈起初来理塘时的印象,叶小明感叹,“高原要搞好发展,真不容易”。

怎么办?工作队开展对口支援,就要帮到“点子上”,调研必不可少。走乡镇、进企业、入园区,看实情、摸家底、问需求,结合理塘是四川草原畜牧业重点县的实际,做强牦牛产业的“路径”逐渐清晰。

叶小明告诉记者,在工作队协调推动下,钱塘区在理塘县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高原优质牧草基地、标准牛舍、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对口援建项目,让理塘产业家底不断“厚实”。

正值冬季,高原冰天雪地。走进产业园,牦牛正在恒温恒湿的现代化圈舍“享受”自动撒料车的服务。圈舍外,高原优质牧草基地一望无垠,牦牛越冬不再愁口粮。

“以前,一到冬季,牧民既担心雪灾,又怕缺饲料。”在产业园务工的牧民洛泽仁说,“现在,现代化圈舍每天都要消毒,牦牛科学喂养、规范防疫,吃得好、长得壮,四季都可出栏”。

记者了解到,产业园核心区覆盖3个乡镇2730余户,规模养殖牦牛近5万头,年出栏1万多头,养殖规模和出栏量分别增加20%、30%,核心区牧民户均收入增长20%,有效打破了理塘牦牛养殖见效慢、出栏难、周期长的困境。

牦牛“浑身都是宝”,养殖只是发挥其价值的第一步。瞄准牦牛全产业链发展方向,工作队还在理塘推动建成牦牛精深加工研发中心,充分挖掘牦牛产业附加值。

目前,理塘已成功研发系列牦牛肉产品,各种牦牛乳制品,以及牦牛毛、牦牛绒加工而成的各类日用品。同时,还开发出休闲包、皮偶、潮玩包等35款牦牛皮、牛角文创产品,去年9月还成功打造“亚克甘孜牦牛文创形象店”。

牦牛产业外的合作还有更多。

比如,工作队推动杭州麦扑文创与理塘合作,量身定制“理塘一码游”数字旅游小程序;引入重庆运营企业,打造“塘塘数字电商直播基地”;引入数字资源理念,帮助开发“理政钉”平台,推动理塘实现无纸化办公,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我们还通过招商引资助推理塘的文旅、政务、民生、商贸等事业发展。”叶小明觉得,通过“塘塘合作”搭建平台,合作还会继续。

工作队开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留下滚烫的“爱”

从理塘县城到甲洼镇,半小时车程的山路,叶小明已不知走了多少遍。每次到甲洼镇,他都要去小卓玛家坐一坐、看一看。叶小明还记得,初次到小卓玛家,一家人很是拘谨,“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无话不谈。”叶小明说。

从拘谨到敞开心扉,背后是叶小明一次次暖心的帮助。

2021年,读小学的小卓玛生着病,两个姐姐一个工作没着落,一个本来要上初二,却因为生病要休学。

了解到情况后,工作队给小卓玛联系医院治疗,帮她的大姐报名参加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并为其介绍了一份藏医院公益性岗位工作,其二姐也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感谢共产党,这辈子的恩情还不完。”小卓玛的奶奶总是念叨着,“之前家里负担重,像大石头一样压着我,晚上觉都睡不着,现在有奔头了”。

不仅仅是叶小明,其实每一名对口支援干部都在结对帮扶理塘群众,帮助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留下温馨的爱,捂热群众的心。而这,也可以从一个个已经落地的民生项目中被感知。

2021年6月以来,工作队在理塘打造起“塘塘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举办大小型招聘会10余场,钱塘区100余家企业推出近5000个岗位;援助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班14期,培训劳动力640余人;援建就业帮扶车间5家,吸纳200余名劳动力就业;按照“一户一策”思路,投入350万元援建资金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项目,覆盖全县700户家庭。(作者单位/登巴洛桑 中共理塘县委组织部)(供图单位/中共理塘县委组织部)(责编/范吴瑕)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