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12月下/第24期
鼓起集体经济“钱袋子”
2023-12-25 15:4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编者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省各地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和产业项目。

阆中市依托乡村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集体经济新发展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12月6日,从阆中市城区驱车十多分钟,便来到飞凤镇桥亭村。映入眼帘的是柏油公路向村子里延伸,乡村民宿依着起伏的山势而建,沿路种满了枇杷树,白色小花开得正艳,成为小山村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全村枇杷种植规模达2200余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桥亭村党支部书记杜光兴的眼里,这小小枇杷果是桥亭村的“致富果”,通过“党支部+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枇杷产业已成为桥亭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兴村有方,致富有路。老百姓的希望与喜悦,源于产业的不断壮大。这些年来,阆中市坚持党建引领,瞄准产业兴村,依托乡村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

因地制宜,“党建+”让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致富增收难,曾是摆在思依镇杨家河村面前的一道难关。

“过去我们就是一个传统村落,守着杨家河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杨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赵启宪说,真正的改变从2016年开始。那一年,村“两委”结合杨家河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原生态植被,定下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发展路子。

甩开膀子干,赵启宪和村“两委”带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村民”的方式发展“生态竹筏游”,从2只竹筏到如今的30只竹筏,杨家河村不断丰富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杨家河村还用集体经济收入购进桃树苗,让2000亩撂荒地变身脱贫奔康产业园,形成十公里乡村旅游观光带。赵启宪笑着说:“今年皇桃产业收入150余万元,集体经济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产业兴了 ,村级集体经济就“活”了。阆中市探索以党建引领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互融共促,提升村子产业融合的综合发展能力。

桥亭村因枇杷产量大、品质佳成了阆中市有名的枇杷之乡。今年55岁的杜光兴,见证了枇杷产业从无到有,也亲身经历了桥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桥亭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支部领头。”

采访中,杜光兴介绍起了桥亭村与枇杷的“缘”:“30年前,桥亭村就决定把枇杷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村里将种植大户、村‘两委’干部带出去学习考察,把有技术的人员、专家请进来,探索出一条‘支部领头、产业领路、企业领跑、党群受益’的发展新路径。”

今年枇杷收获期,村民在桥亭村枇杷产业园采摘枇杷。图/孙琦萌

创新模式,电商助农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落脚点在帮助群众持续增收,关键在解决好“供”与“销”的问题。

“桥亭村确立‘党支部+合作社+党员中心户+农户’的枇杷产业发展模式,在每年枇杷成熟期,合作社都会同农户签订保护价销售协议。”杜光兴说,去年村里还建起了桥亭电商党建服务站,合作社以市场价进行收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既确保了群众的收益,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现在,桥亭村的枇杷完全不愁销路,通过互联网桥亭村的新鲜枇杷被销售到山东、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重庆等地,让越来越多人尝到枇杷的香甜。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当地村民。“我一天在网上就卖了500公斤枇杷。”桥亭村枇杷种植户伏云礼说,“自己以前种植枇杷全是靠天吃饭,不但产量低,而且卖不起价钱,现在在村里的‘红色果园’不仅能够学到枇杷管护实用技术,还学会了电商营销。”

这是阆中市实施“组织引领,电商兴村”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阆中市立足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电商产业链条,蹚出一条“传统农产品+实体经营+电子商务”的致富新路。

“现在,依托村党群活动中心、乡村便民超市等,阆中市已建立32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成立‘红色阆苑e联盟’,组织12名本地网络大V开展‘直播助农’活动,1000余种农(副)产品实现上网销售。”阆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张扬说。

利益联结,释放村级集体经济“乘数效应”

“甲乙丙丁戊,醋醋醋醋醋”,独特的楹联是沙溪街道瓦口隘村以醋为业的生动注脚。

在阆中古城北郊,一幢幢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瓦口隘村以古法酿醋破题,探索股份制改革,形成“二产带一产连三产”发展模式,将村集体、村民紧紧联结在一起,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与全体村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型醋厂量化成股份加入大河梁村十五股份经济合作社,小型醋厂摇身一变成了‘索义廷’古法酿造企业。而且,四组34户村民又集资成立了张家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瓦口隘村党总支书记张启志说,这样村上就形成了以大河梁村十五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母公司”,“索义廷”古法酿造企业和张家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子公司”的“1+2”集体经济架构。

“以前我们也不知道啥叫股民、股份,只听说等醋厂和种植养殖搞好了能给大家伙分钱,没想到是真的。”说起股份制改革,村民王有福笑咧了嘴。

全民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瓦口隘村的探索从“醋产业”向外延伸。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培育乡村旅游,瓦口隘村通过搭建户社合作、户企合作、组企合作、组社合作平台,以合作促共赢,让群众走上致富路、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增长点。

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以产业发展带动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阆中市越来越多的村子以有创新、有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金钥匙”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责编/陈贤凤)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