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全力发展“稻田+”立体循环种养,让产业在绿色发展中提质增效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11月23日一大早,刘勇穿上防水裤,一头“扎”进稻田里,忙着做肥水管理。“现在正是冬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肥水工作做得好,才能让虾苗顺利越冬。”刘勇告诉记者。
刘勇是湖北人,从事稻虾种养十余年。2022年,他借着开江县招引专业养殖企业进行稻虾示范种养的机会,来到开江县任市镇,创办了达州市旭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起“稻虾共养”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刘勇的稻虾共养田已拓展至1650亩,带动周边民众从种稻、养殖小龙虾中获取了许多收益。“今年,仅工资支出就达120万元。”刘勇说。
而这也是开江县创新“稻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力见证。11月,开江县上榜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实现达州“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零的突破。
开江“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一景。图/刘毅
以“绿”为底,发展循环农业
开江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良好,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但在传统产业模式下,规模小、农产品质量不可控、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
“开江县虽有近40万亩的稻田资源,但此前稻田利用率较低,主要为一季水稻,每亩利润仅有一两百元。”开江县农业农村局产业科教股股长唐宇介绍,为破解稻田经济发展瓶颈,开江县农业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此,开江县成立“稻田+”产业研究中心,聘请专家顾问“问诊把脉”、共同研究,创新提出发展“稻田+”种养循环、“121”尾水循环利用、微生态零排放三大绿色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按照“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里养鱼、基上种果”的发展思路,对平坝和浅丘连片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若干个50亩到100亩规模不等的产业效益单元,以水稻种植为基础,配套养殖小龙虾、大闸蟹、泥鳅、鱼等特色水产,形成“稻田+”产业单元独立生态循环系统。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这种模式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
经过探索,开江县形成“稻田+”绿色产业基本盘,初步建成“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9.01万亩。任市镇,就位于“稻田+”核心区。
卢友伦,任市镇新街社区种养大户,在他承包的高标准农田基地,一块块波光粼粼的水塘伴着稻田而生,田和塘相通,活水汩汩。沿着田坎往前走,卢友伦告诉记者:“自从田里养殖稻田虾后,种田比以前轻松了,效益还翻了倍。”
“稻田+”立体循环种养效益如何?卢友伦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单种水稻,亩产1000斤,产值约1400元;尝试“稻田+”种养模式后,不仅水稻价格得以提升,而且一亩水塘可产300斤小龙虾,按每斤15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收入4500元。
逐“绿”而行,延伸产业链条
记者来到开江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巴粟米业有限公司的大米精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一粒粒稻谷经历机械脱壳、筛选等工序后,逐渐变成晶莹剔透、颗粒均匀的大米,最后经过分拣、包装,走向市场……
“我们探索农业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模式后,开江县农业产业逐渐走上深加工、品牌化的发展路子。”漫步开江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唐宇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储存时间短、运输困难、上市期短等,曾是开江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为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开江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在“稻田+”全产业链上做文章,掀起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
以“整县推进、共建共享”为原则,开江县依托水产、水稻产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形成“1+2+3+1”的“一园两环三核一带”总体格局,即1个稻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百里稻香绿和百里果香2大绿色产业环线,和美乡村展示核、全程农事服务核、乡村旅游发展核3大核心,1条农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带。
目前,开江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有40余家初、深加工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8个,2022年实现综合产值55.2亿元,成功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评估。
同时,产业链还持续在“稻田+”上延伸,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20万吨低温恒温粮食储存中心,分散布局水产品分拣车间8个、冷链物流中心5个、冷库16座。
因田而生、因田而兴、因田而美。稻渔产业发展出了新成效,开江县又将视野瞄准“农旅融合”。
把市场后端消费植入农业前端生产,让稻田变成景区。随着“田米水乡”“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发展新场景的显现,开江县兴起了“稻田+”田园休闲体验主题游。
走在任市镇“稻田+”种植养殖示范区内的李家大院里,只见农具模型栩栩如生,亭台石凳古朴别致。当地村民说:“春夏秋时节,游客不少,吃住游一体,他们很喜欢稻浪起伏、蛙声阵阵、流萤点灯、星星眨眼的田园野趣。”(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