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长英
近年来,绵竹市鲜明大抓基层导向,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工作机制,以智慧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实现基层报表同比下降61%。
优化数据指标,变“繁复冗余”为“精简规范”。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等14个首批试点部门,采取“保留必要指标、整合重复指标、取消冗余指标”方式规范清理表格,通过基础数据支撑一部分、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一部分、镇(街道)填报一部分,重塑数据供给模式。固化基础指标。由市统计局牵头,为全市12个镇街及153个村(社区)建档立卡,全覆盖分级固化人口、产业等基础指标150余项。厘清高频指标。各试点部门梳理本单位拟下的各类高频指标,跨部门整合重复多头数据,明确村(社区)填报职责,厘清高频指标1000余项。规范需求指标。依据行业部门法定职责,按照管行业就管数据的原则,允许部门、镇(街道)提出少量个性化需求指标,畅通数据流通渠道,规范需求指标300余项。
提升数据质效,变“不新不准”为“及时精准”。聚焦数据不新不准、质量不高问题,规范完善指标数据库,拓展平台更新提醒功能,强化数据责任监管。及时更新“快”。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积极统筹各部门、各镇(街道)组建数据人才队伍。统筹规划指标填报时间,重点指标点对点精准提醒责任人,实现需求有安排、更新有计划、逾期有提醒。双重审核“准”。按照“采集指标要审核、现有指标不重采、新增指标需审批”原则,设置镇(街道)主要领导、部门分管领导双重审核机制,保障数据精准可靠。奖惩并举“严”。按照“减负不减责”的原则,将数据填报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的部门和镇(街道)纳入黑榜通报,对数据共享成效好、更新填报质量高的部门和镇(街道)采取红榜表扬,实施多向激励。
打破数据壁垒,变“数据孤岛”为“信息热岛”。聚焦信息壁垒、单打独斗问题,规范数据采集、归集机制,畅通数据共享、信息互通通道,构建数据全量归集、同步传递、全域共享、清晰可见的新模式。创建共享目录。为便于各单位跨部门跨业务便捷查阅,对数据指标实施标签化处理,通过分级分类、归档汇总,实现“定位准、查询快、效率高”。快捷一键搜索。为打通数据“最后一公里”,开发表格一键生成功能,部门选取关键字,系统自动抓取指标,生成共享表格,切实提高行政效率。生成共享月报。为充分发挥“一张表”应用能力,杜绝“数据躺平”,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需求,定期推送共享月报,实现“分析反馈、高效服务、精准决策”作用。
强化数据赋能,变“传统治理”为“智慧治理”。坚持以“数”赋能、以“用”为本、以“新”制胜,积极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减轻报表负担。全市“一张表”试点运行以来,已实现12个镇(街道)、153个村(社区)和重点市级部门全覆盖,涉及各类行政事项2000余项。有效整合资源。按照“数据支撑、镇(街道)填报、部门直供”的原则,共收录共享数据3000余条,构建大平台“一次录入、随时查阅、多方共享”的数据调取模式。推动科学决策。通过大数据沉淀,筛选最具影响力的数据指标,形成“热搜”排行榜,构建绵竹市多维度行政画像,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劲支撑。(作者系中共绵竹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