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聚焦移风易俗重点难点,用心用力抓好“四个关键”,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用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环境”。
突出“政治”引领,抓好关键“群体”推动。一是党委书记主抓主推。县委书记担任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开展3次专题调研、6次专项调度,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把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列入县委“四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资金争取、项目储备)重点推动。乡镇同步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工作推进情况纳入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二是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将纪委、民政、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11个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出台《开展高价彩礼 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细化宣传教育、重点整治等61项工作任务,明确乡镇、部门责任清单,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乡镇主抓主责、部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三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制发《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从严规范党员干部操办事宜,重要时间节点发送廉洁提醒短信8万余条。严格执行报备制度,全面加强过程监管,实现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承诺全覆盖、操办报备100%。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22份,查处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2件,给予党纪处分2人。
突出“自治”夯基,抓好关键“主体”参与。一是建强自治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移风易俗自治组织1000余个,遴选老党员、新乡贤、知客师等为成员,常态化开展婚丧服务、道德评议等。制定“两书一表”,让群众懂政策、转观念,讲文明、树新风。二是培育志愿队伍。依托村组干部、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乡镇联片领导、驻村干部等组建文明劝导队、新风服务队,动态摸排红白喜事动向,帮助群众算清大操大办“经济账”“人情账”,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旧思想、树立新观念。福临乡组建“老陈公益厨师团”提供低偿宴席服务,倡导喜庆宴席不超过20桌、宾客随礼不超过200元,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歪风,群众充分肯定。三是搭建群众舞台。组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生前不孝,死后干闹》《称妈》《酒席》等小品、“八反对两提倡”快板词等移风易俗主题节目20余个,结合传统节庆日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演出、农民趣味运动会等50余场次,寓“教”于乐、寓“治”于民。
突出“德治”引导,抓好关键“载体”运用。一是用好红色资源。深度融合“两德精神”“客家文化”,打造朱德故居纪念园、张思德纪念馆等红色德育阵地50余处,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3个,定期开办“朱德精神讲堂”“思德大讲堂”宣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以红色文化浸润人心、弘扬清风正气。二是用好舆论宣传。坚持“线上+线下”宣传结合,制作《女儿的信》《以玉比德》《抵制违规办宴席 倡树文明新风尚》等移风易俗公益视频5部,推出“仪陇有礼十二条”公约,利用进村入户、坝坝会、集中宣讲等方式发送移风易俗倡议书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100余幅,逢场天集中宣传70余场次,大力营造朴素文明、向善向美浓厚氛围。三是用好激励机制。推行“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开发“文明积分超市”等小程序,对遵规守约、文明操办的“红榜”表扬加分,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黑榜”曝光减分,累计兑换文明积分10万余分,曝光反面案例13起,22个先进典型被表彰为省、市“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等,激发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倡导者。
突出“整治”效力,抓好关键“问题”破解。一是革除殡葬旧俗。积极推广公墓葬、草坪葬和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绿色殡葬礼仪,建成生态公墓5处,开展草坪葬、“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等主题公益活动40余次,发放《文明祭扫倡议书》5000余份,没收焚毁非法丧葬用品1万余件,拆除“活人墓”2处,推动文明节俭丧葬成为社会共识。二是树立婚恋新风。高质量推进第二批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倡导简约婚俗礼仪、抵制高价彩礼,举办集体颁证婚礼12次,开展“婚俗改革婚事新办”、《民法典》等宣讲5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积极引导群众从“轻登记、重婚宴、讲攀比”向“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转变。三是遏制大操大办。聚焦偏远乡镇等重点区域、酒店餐馆等重点场所、节庆高考等重要节点,组织纪委监委、市监等部门开展大操大办等联合治理6次,清理酒店违规广告14个。向考生、家长发放不办“升学宴”“谢师宴”倡议书1万余份,引导群众不办“无事酒”、减轻“人情债”。1—8月,引导群众简办婚丧嫁娶1100余场,劝停操办一般喜事230余起,节省群众宴席、人情开支2000余万元,宴席数量同比下降30.4%。
(供稿单位:中共仪陇县委组织部)